要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只塞给孩子一本名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本问题是什么?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而来。而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模板。所以有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之说。
所以孩子喜欢不喜欢阅读、喜欢不喜欢看书都是由家长决定的。有一个爱读书的家长,肯定就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反之,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肯定是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家长。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问题的投射。毕竟孩子最初的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家长、复刻家长完成的。孩子什么样都是家长画上去的。
要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当然要改的也是原件,而不是复印件。所以孩子不喜欢阅读看书,要改的首先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要想孩子喜欢读书,家长先要拿起书本。
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普遍爱读书?
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普遍重视孩子读书之外,他们也都是读书的亲身实践者。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孩子自然会爱上读书。
有个朋友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一直没出差,那一年他在家读了五十多本书。结果他家小孩也读了五十多本书。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包括语文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朋友一直欣喜地说:没想到这小子这么爱读书。其实哪里是孩子爱读书,是家长做了很好的榜样。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有一天他在客厅玩玩具,我坐在沙发上读书。他玩着玩着抬头看了我一会,于是放下玩具,自己拿了本书,坐在我旁边看了起来。
我俩谁也没说话,就这样安安静静地享受了半天亲子共读时光。
试想如果一个家庭一本书都找不到,家长也不读书,你怎么能指望孩子爱读书呢?
我儿子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让给孩子买课外书。当时孩子小,放学由老师把孩子带到学校门口,所以学校门口堆着很多家长,当老师宣布完买书,有个家长接着来了一句:买什么书呀?我家一本书都没有。
我记得当时我特意看了这个家长一眼,心想:你都不读书,你的孩子能爱读书吗?果然后来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逐渐的熟悉,就经常地听到她对孩子不读书的抱怨。
所以只要家长拿起书本,孩子一定会拿起书本。
孩子喜欢读书,源于家长对书的敬畏。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民族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为了让孩子从小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每一个犹太家庭里,当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边,然后让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从小告诉孩子们:书本是甜的。可见家长的良苦用心。
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这些无疑都是在告诉孩子:书是甜的,书是神圣的,书是值得敬畏的。这大概就是犹太民族流浪几千年仍能复国,并恢复自己民族文化的原因吧
我上高中的时候,读到两篇报告文学:一篇是唐敏的《人工流产》,一篇是麦天舒的《西部大移民》。当时感觉特别喜欢,于是就在杂志上裁下来准备贴在自己的剪裁本上。
忘了因为什么事,好像先放到书桌上没及时处理,结果竟然被我姐当废纸扔了。我记得自己当时非常生气,质问她:你没看那上边有字吗?有字的你不该看看再扔吗?
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只要孩子看的是课外书,家长就开始干涉不让看,统称为看闲书,,甚至把书撕掉。
这些都是对书、对知识缺乏起码的敬畏之心。
孩子小的时候还不知道知识有用,家长的这种对书、对知识的不敬肯定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
亲子阅读请从母亲孕育生命那一刻开始
台湾大学教授王财贵曾经说过:如果孩子出生后家长才开始给孩子读书,那孩子至少已经耽误了十个月时间了。
也就是说亲子阅读从母亲孕育生命的那一刻就可以开始了。
我记得王财贵教授还举过一个例子:一对新婚夫妇因为特别喜欢读经典,所以在没有孩子之前夫妻俩就开始一起诵读经典,怀孕之后一直到孩子出生以后都在不停的读,也就相当于用经典诵读给孩子做了胎教和早教。
结果了不得,据说孩子会说话之后,对于国学经典,家长说上句,孩子就能说下句。而且对于读书,孩子简直达到痴迷的状态,如饥似渴的程度。
我想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里由原来的两个书虫变成三个书虫。逛书店肯定成了这一家的常态,买书也会变成常态。
这样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想家长就是不想让孩子读书,大概都阻止不了吧。
可能我们的家长后悔没有在怀孕就开始阅读,其实家长只要开始拿起书本,和孩子一起阅读,什么时候都不晚。
读书是一种习惯,习惯是后天培养而成。但凡养成教育,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说给孩子塞本名著,孩子就喜欢上阅读。
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去努力。特别是家长,要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