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去医院复诊,作为探路先锋的我,在医生的诊室外从8点等到了11点半,实在有些漫长。
有人等不了,就让护士换了别的医生,也有人如我们一般坚定,势必要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中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士,挺让人心疼,不知是不是病痛的原故,岁月的风霜在额上留下了道道痕迹。她的右脚受了伤,架着双拐,走动时不太方便,丈夫扶着她才能坐下,起身时也需人用力抱起来。
女士的个头不高,体形略富态,与之相比,丈夫则显得有些单薄,有些吃力。
慢慢的,室内的人少了,我们也能进入诊室内旁听。这是老医生的一大特点,他除了看病,还会细心给病人讲些胃肠道疾病的防治知识,要知道,他的病号以中老年人居多,说一遍两遍都不一定听得懂,记得住。作为旁听生,多听几遍,就当预习了,也能涨不少知识,一举两得。
脚伤的女士排在我们前面,轮到了她时,她架着拐转身向诊室外走去,高喊着丈夫的名字,随即,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走了进来。
这时才明白,原来是妈妈替孩子排队呀!
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还没好利索,却挂心着孩子的疾病,一定要亲自陪着来,连爸爸陪着都不放心。
眼前的小伙子有1米8开外,比父母高了一头,五官绝对是遗传了爹妈的优点,皮肤白皙,朗目剑眉,又有着一股浓浓的书卷味,估计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医生询问:“孩子,哪里不舒服呀。”小伙子简明扼要描述了自己的病程。这又是一个在高中时落下胃病根儿的孩子,高三时每天下午4点-5点都会腹胀,并隐隐作痛,吃点助消化的药会好一点儿,就那样挺过来了。
后来到北方上大学,冬天较长,阴天较多,出现了抑郁的状态,等到春天到来,日照时间长的时候,会慢慢改善,有时吃点舒肝解郁的药,有时不吃药挺过来了。现在感觉日照不顶用了,浑身没劲,抬不起脚,胃胀的毛病又范了。
妈妈递过来了孩子的报告单,医生看了看,建议先去别的科室解决抑郁状态问题,之后再说肠胃,可能那个问题解决了,肠胃毛病也会消失的。
“大夫,孩子高中时情绪都很饱满,是东北太冷才会这样,腹胀我都能看见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不就不难受了,情绪就好起来了嘛。”妈妈着急地追问。
医生看了一眼妈妈:“是这样,我们得找到问题的根本,去专业的地方,有评估量表,有专业的沟通,吃什么药,什么剂量对孩子最好,什么时间停药,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咱们这样自己想像着治疗,会耽误事儿!打个比方,本来一个小感冒,吃几包药就好了,结果一拖延,就成了支气管炎,得吃好几天药,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嘛?”妈妈的脸色暗了几分,低头翻开手中的化验单,像是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到证据。
接下来,医生又详细询问了小伙子吃的哪些药,给他介绍了另外几种常见治疗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并安慰孩子,他这种情况很常见,不严重。只要合理用药,很快就好了,但别再拖,不能拖!可以去某某医院的神经内科听听医生的建议。”小伙子频频点头,妈妈举起化验单还想跟医生说孩子确实有胃病,爸爸过来拍了拍她的胳膊,一家人走了出去。
如果以前都是听闻这位医生医德高尚,这一次算是亲身感受到了医者的仁心仁术,实事求事,真诚对待,用专业的态度安慰鼓励病人,用足够的耐心打消家属疑虑。
当小伙子一家三口走了以后,医生叹息到,“都说高考重要,可跟身体比能有多重要?这孩子上了名牌大学,但想甩掉疾病,得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心血,再让他选,你看他会不会这样,肯定不会,别把期望值拉太高,恰到好处的幸福就可以了,人生要知足!”
刚才的所见也让我陷入了沉思,忽然想起毕淑敏老师的一段话,“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只是孩子吗?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小房子想换大房子,低职务者想要高权力,孩子的前程也要比来比去,一味追求精益求精,稀缺惊险的食材,也不过是为了炫耀高阶层的沾沾自喜,与幸福朴素温暖的宗旨并不相容。
诊室只剩下两三个患者,老医生一边在电脑上叫号,一边说:没病过,体验不到,我每周接诊的高中生都有10几个,还不说那些老病号,家长和孩子,都得知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