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京小记
1.太湖一瞥
别了杭州去南京。途经太湖,惊鸿一瞥,太湖烟波浩渺,芦荻丛簇,远处水鸟翩飞。虽无缘去赏游,也算是见了太湖的精神魂魄了。
太湖2.紫金山谒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前临平川,背负青山,大气而庄严。主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最高处的祭堂为核心建筑。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从此处到祭堂,有三百九十二节台阶,代表当时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民众。八个平台,象征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石阶两旁梧桐列队,雪松站岗。从牌坊前行至陵门,上有中山手迹“天下为公”。青色琉璃瓦屋顶,花岗石墙面。青色为青天,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志气。往上是碑亭,正在修缮,我们没有进去。最高处是祭堂,门额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金色大字。中门上有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三面青松侍立,门前匍匐两颗伞形翠柏。进入祭堂,穹顶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正中一座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坐像,表情端肃,双目凝视远方,似在思考建国方略。我们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让我们顶礼膜拜的不是总统陵寝,而是为我中华殚精竭虑的英魂。时间你带走的是肉身,带不走的是精神。
中山陵3.王谢堂前
来南京当然得去夫子庙。夫子庙即孔庙。在南京市秦淮河区贡院街,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遗憾的是作为老师我们竟然没进去祭拜这位至圣先师。旅行团在夫子庙双龙戏珠大照壁前散开,自由活动。刚开始大家伙相跟着逛商铺,铺里卖南京特产,各种品牌的盐水鸭、糕点,光溜溜的雨花石、竹雕。购买欲不断翻起,但想想要提着大包小包汽车倒飞机再倒汽车,又被我强行压下。过了文德桥,发现就剩我和俊华俩人了。我俩误打误撞来到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是一条窄窄的巷子,青石板街道,黑瓦白墙,仿明清建筑的民居,只是太新了,应该有寄畅园的沧桑感才好。进巷不久右转,就是王导谢安纪念馆。就在这东晋显赫的王谢家族聚居地,我们俩谈王导论谢安,大发思古之幽情。
乌衣巷最早是三国时期东吴戍守部队营房所在地,东晋初,王导建府第在这里。后来便成为王谢家族住宅区。得名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王谢家族子弟为显尊贵身份穿乌衣而得名,一说是因三国时卫戍部队士卒穿乌衣而得名。东晋司马睿能立足建业,重整朝堂,使晋朝得以延续,得力于王导策划周旋。他是东晋政权的实际缔造者。所以《世说新语》记载,“王与马共天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是王导的侄儿侄孙。后来王导堂兄王敦反叛,王导坚决反对并派兵击败叛军。琅琊王氏的兴盛,绝非仅凭才气,更是儒家核心思想——仁义理智信的成就。
谢安一度隐居,四十多岁东山再起。淝水之战,谢安任大都督坐镇朝廷,弟弟谢石侄儿谢玄率军征讨,以八万晋军对战前秦苻坚的百万雄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挽大厦于即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侄女谢道韫散朗飘逸,有林下风范,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就“咏絮之才”,嫁王羲之 之子王凝之。孙子谢灵运,山水诗派鼻祖。侄重孙谢眺,山水诗派的发展者。不难想象当初两大家族高府华第,门庭若市的盛况。
乌衣巷,因为王谢家族的大批才子而名垂青史。公元581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被隋灭掉,金陵城满目疮痍,断垣残瓦;乌衣巷遍地野草,一片荒芜,可还是有骚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登临凤凰台,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叹六朝繁华一去不返,抒忧国伤时之怀抱;杜牧站在朱雀桥上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讽今,诉说着盛唐繁华的落幕;刘禹锡对着乌衣巷,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尽了历史的沧桑,人世的无常。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
从乌衣巷出来,我们又去了老门东。以前读过一篇写江南民居的文章,上面有“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句子,当时不太懂,看到这景致我又想起了这句子。墙上萝薜倒垂,门前一带清流绕阶缘屋,水中萍草浮荡,有一段还像锅开了似的翻着水泡冒着白气,伸手试一试,不热。很好奇,想知道这白气是怎么来的,导游却不在跟前。人家屋前,或窗台或石凳或木几上摆着雅致的盆景。屋侧栽一株桃树,墙角处点衬几块山石,种一叶芭蕉。街头几组雕像,有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憨态可掬;有四个小儿捂着耳朵放炮仗的,童趣十足。这老门东一点也不老,倒像一个娇俏可人的小家碧玉。在这里,我们俩又和同伴们会合了。在这陌生的街上,落单总会不安,大家在一起才踏实。大雁迁徙需群飞,出门在外,友谊更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背后,回廊挂落花格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