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文化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汉字文化的发展更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会产生不同文化,同词不同义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窝心"一词南北方就有差异,北方理解为“闹心、窝火”,一部分南方理解为“温暖、贴心 ”,甚至台湾地区也理解为“温暖、贴心 ”。
生活中,相同的词不同的义,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理解上的偏差还会产生误会。 阅读中,作者与读者产生同词不同义的误解时,很难以达成思想和知识共通的目的。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所讲,“语言并非完美的传递知识的媒介”,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词义,还有一些专业用词、生僻词,对读者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本精典著作,无论是哪类书籍,都是作者的匠心之作,读者在阅读时,由于立场、文化和阅读经验上的偏差,没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岂不惋惜?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即:阐释一本书的内容,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又是如何说的,就解决了这个尴尬问题。 遵循四个阅读原则,完成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原则1:寻找关键词,理解词义,与作者达成共识 关键词,
就是作者在书中以特殊方式来运用的词,那些字对作者相当重要。只有确保自己理解了书上的关键词,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与讯息。
关键词分两种: 一种是作者认为的关键词,会在书中给出一些明显的提示信号,比如,用不同的字体,加括号、或者斜体字等提醒你。
另一种是读者认为的关键词,如书中的专业用语、新的概念或翻译词等。这类词给读者阅读造成理解困难,可以运用自行查询或跳读的方法去理解。
我在阅读《要事第一》这本书时,就遇到“时钟与罗盘”这个关键词,“罗盘”两个字一直让我迷惑不解,书中多次出现,多次与它相遇,多次不同语境下的“罗盘”,终于让我揣摸出它的意思,其实,这只是中外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义障碍。 想要真正读懂一本书,领会作者用义,与其达成共识,关键词不可忽视。
规则2、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找到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所谓主旨,即作者想阐述的知识或观点,通常是叙述句。
想要找出书中主旨,先要找到重要的句子。
我们找到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再去找到书上最重要的句子,把它圈出来,然后思考它的含义。
一本书中真正重要的关键句只有少数几句话,作者会用举例或借助各种相关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有时候,作者会把自己的论点明显地凸显出来,比如:加粗、画下划线等。
通过圈出的关键句子去寻找主旨。因为主旨句通常会隐藏在一本书最主要的论述中,不是前提就是结论,有时候在前面,有时候也会放到段落的末尾。
通过关键句,找到书中主旨,那么,如何才能确定自己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呢?
有两个方式可以检验:
第一种是复述,也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作者的观点重新说一遍。因为只有真正明白作者的观点,才能换成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二种是举例:结合观点,看自己是否能举出相关案例,可以是自己听过的,看过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如果能做到以上任意一种,就说明自己理解了作者的观点。
规则3:找出论述,真正理解作者的主张
所谓论述,即为了证明主旨的内容。可能是一段话,也有可能散落在不同的段落当中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按照前后顺序的主旨组成就是论述。
作者认为,“任何一个好的论述,都可以作成简要的说明。”最好的方法是,在书的空白处作上编号,再标上记号,按顺序标注出来,然后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
这样,才能说明我们真正领会了它的要义,读到的知识得到了真正的转化。
比如,《认识天性》这本书,提到的“检索练习”概念,几乎贯穿全书,这就要求我们通读全书并全面理解,重点标注,才能做理解作者观点。
因此,从不同段落中找到关键句,了解作者的主张,才能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
规则4、思考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完成了前面三个步骤后,其实我们会自然而然思考最后一个问题:作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它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前三步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逐渐产生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会与读者的思想发生碰撞,读者产生的新思维就是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对于有些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会谈到。相信未来终会解决。
总结: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的四个规则,比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更加复杂、详细,无论从阅读时间、精力和理解上,对读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透四个规则,你将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