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难道不讽刺吗?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时,它却像飞镖一样“嗖”地飞回来了。“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了现代人的很多失败事例:失眠者越想入睡,就发现自己越清醒;压抑人的本能时,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效应。
压抑想法为何行不通
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韦格纳将这个过程称为“操作”。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受去做你不该去想的事。韦格纳把这个称为“监控”。“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须耗费大量精力。“监控”与大脑的自动危险检测系统的联系更紧密。自动自控!这听起来可能很棒,但如果你认识到了“操作”与“监控”的配合有多重要,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只要“操作”减弱了,“监控”就会成为自控的噩梦。如果你的精力充沛,“操作”就能很好的利用“监控”的警报信息。当“监控”指出可能的诱惑或干扰时,“操作”就会介入,把人引向目标并远离麻烦。但如果这个人有精神负担,“操作”都难以完成任务。这时,“监控”就会像劲量电池广告里那只粉色兔子一样,不停的前进,前进,再前进。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
我想的都是真的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他就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中。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当人们试图摆脱一种想法,他就不断回到脑海中,人们很可能认为它是真的。为什么这个想法会不断浮现?我们相信,我们的思想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难以摆脱时,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它是需要关注的重要的信息。
我不想有这种感觉
研究显示,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抑郁的人越是想摆脱痛苦的想法,就越会变得沮丧。试图压抑情绪也会事与愿违。如果想让自己远离精神痛苦,人们就需要与这些想法和平相处,而不是把他们推到一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