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结构主义分析自己的部分,就是之前觉得自己应该要锻炼,但是总没做成,就归因于“自控力”不行。
好处是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法和书目出现,觉得还是有希望的,立刻就去买《自控力》的书开始学习。
结果把书看完了,试了一些方法,但没多久又不了了之。然后又归因于不能坚持,行动力和持续力不行,又去找行动力的书看。
结果就是书看了不少,但锻炼也没开始,重点跑偏了,对自己的标签倒是越贴越牢,“我真是自控力太差了。练又难练,要不算了…… ”
另一块就是对于原生家庭影响的归因。当把自己的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负面影响”时,一方面自责愧疚减少,攻击性可以外移。但同时,也限制了我自己改变的可能性。这个零部件有问题,又很难改变,且不是我的错,那就这样了吧。
aha
所以遇到“自罪”很强,完全把“我=我的问题”,且强烈自我否定的来访,要把ta的问题或者疾病外化,赋能于ta,看到ta改变的能力。
如果是自我分析头头是道,把问题都归结于自己的某个部分,且反复强调“它”难于改变,则要把责任回归来访,让ta看往问题解决的方向,而不是解释和关联。
![](https://img.haomeiwen.com/i3006243/fdbcf87217bdef9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