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几天没读书了。
今天再摸起《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翻到第八篇《因材施能——应对学生能力差异》,开头的两段就让我思绪万千:
有些学习不出众的学生,在参加劳动、参与活动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散发出巨大的能量。而一些学业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在这个时候却往往表现消极,甚至很被动。千万不要感叹,或由此下一些定论。这种现象很正常,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学业成绩出色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投入学习中,慢慢地忽略了其他技能的锻炼,能力的不足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之外的一些活动中渐落下风,就像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在成绩上表现一般一样。就成长经历而言,更是如此。父母的要求,老师的需求,都导致他们在这两方面的巨大差异。
……对老师来说,应释放学生的能量,因材施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赋予不同职责,并充分相信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挥那些专能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立下志向,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读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读到这些,我想说的是,现在我身边的教育已经没了学习能力不出众的孩子的天地。我身边的教育差不多已经变为“百花全作一花放,百家都作一家鸣”的局面——只求成绩。所以,安全课、美术课、传统文化课、劳技课、综合课全补贴给了语数英科道五大考试科,学校里没有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一切都以做作业、考成绩说话。学习能力不出众的孩子无用武之地而变为老师抱怨不已的学困生,学习能力暂弱又精力旺盛的孩子,没事找事地打架、违反纪律、“胡鼓捣”,成了老师们头疼不已的思想行为后进生。
我们不喜欢教育一刀切却又总喜欢数落孩子的差归于他们的懒,我们已经很少去思考每一个孩子的特质在哪里、兴趣点在哪里。
读过《窗边的小豆豆》和原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的《教育是什么》两本书,就再也难以忘记。为什么?因为《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对学生的教育是顺势发展,而《教育是什么》则介绍苏州十中当中成长出来的多种人才,如麦子女圣、月季皇后等。
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不假,但学校又不应该唯成绩是问。人才是多方面的,给孩子多几个发展空间,可能孩子就会幸福很多。而作为老师的我们的幸福,都在孩子的幸福中。
再往下读,新的思绪又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