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难得一个人在家,又没有什么事要做,看了一部电影,狗十三。
其实看之前也是听说过这部电影,当时的了解大概是一部讲现实生活的电影,在国外获过奖,但在国内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上映。其实很多中国这类型的电影都爱搞些这样的噱头,但并不妨碍我对这种类型电影的喜爱。
现阶段的我对于书啊电影啊什么的还是比较挑剔的,比如古装的电视剧、科幻的电影、穿越小说什么的是看不太下去。我偏爱现实题材,更确切的说我偏爱发生过的、会发生在身边的题材,不管小说还是电影,如果能有点深度,那就更喜欢了。大概是因为我喜欢思考,总觉得花了时间,需要得到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个挺功利的人,看电影的时间都要有产出,好像我不怎么浪费时间一样。不过现实中的我其实像大多数人一样,浪费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在很多没什么收获的地方。所以这一刻再想想,我喜欢现实题材,可能是因为没有想象力,也可能是拿着个劲、总端着,用个粗俗的词就是装十三,很贴切这部电影的名字。
不过我不排斥喜剧,喜剧能带给我快乐,如果能从更深的角度来想,悲喜是互相转化的,我们觉得某个情节好笑,是因为我们不在情节中,制造笑料的人何尝不是可悲的。
话题扯得有点远,回到电影本身。其实这部电影我看的不是特别认真,这一点不像我平常的风格。以前看到自己喜欢的题材,都是特别认真地,恨不得不错过每一个细节,生怕错过的那一秒,让我失去了了解人生的一个真理。这话听起来有点搞笑,不过我确实这样,不仅自己这样,还希望跟我一起看电影的人也这样,尤其是我喜欢的题材的时候,更是如此。以至于我现在几乎不跟别人一起看我喜欢的电影,就怕别人达不到我的要求时,会影响我的心情。
看的不认真是因为我当时确实不想看电影,心情不太好的我无事可做,反思自己最近总是心不在焉,生活的重心直接被人偷走了。无意间看见电视上有这个电影,就有了兴趣。按说看这种电影,按照我上面说的我的习惯,夸张点都是要沐浴更衣,点上香泡上茶屏蔽一切外界打扰好好欣赏,看完之后看看影评然后自己偷偷装个比点评下电影,当然了,是在心里。不过当时看电影的前半段,我一直在发信息,中间锻炼,后面干脆就没看完。不是因为情节不好,是因为一开始就没做好看完的准备吗,开始的时候又不认真,后面就很难坚持下去了。想想我平时做事也是这样,我喜欢做有准备的事,做了就力求最好。我很不喜欢我做的事普普通通,我喜欢比别人好,就连看个电影都希望比别人深刻。从这个角度说我连看电影都有攀比心,所以当那时观众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反而失去欣赏电影的动力。
这样生活确实挺累的,感觉自己为了证明自己而活,好在我早就知道了自己这个毛病,也正在一点点改。人生还是要回归本质,我除了从竞争中感到快乐,还要从事情的本质中得到快乐。这也解释我最近总会间歇性不开心的原因,这里不提也罢。
又扯远了。电影剧情还是挺简单的,女主角是个女孩叫李玩,因为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二婚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担心孩子不能接受的父亲,送给李玩一只狗叫爱因斯坦,狗被奶奶弄丢了,伤心的李玩为了狗跟家人起了冲突。爷爷受伤,奶奶走失,父亲一改往日的温和,伤害的女孩后,又和颜悦色的安慰了女孩,李玩放弃了寻找爱因斯坦,也接受了家人送来的新爱因斯坦。后面看的不是特别全,大概是家庭更重视男孩,新的爱因斯坦伤害了男孩,结果被送去了狗肉店。从头到尾,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未成年人是如何在中国的家庭中成长。导演曹保平对媒体说:没人注意到我们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我不是写影评况,况且我连电影都没看完,豆瓣上的影评写的都非常好,我想写的都是关于我自己的想法,可能不贴切电影的主题,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一个未成年人,成为一个大人眼中的‘听话’的孩子。
电影里家长以为你好为名义,强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不顾子女感受的自以为是的颠倒是非;语言和肢体暴力强迫子女接受父母的权威磨平棱角。直观的感受是面对第一只狗丢失时,李玩还有小孩子无理取闹的特权,面对第二只狗的‘丢失’顺从的的苟活。在父母眼中。她成为了一个听话懂事的大姑娘,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她。
现实生活中,如果让家长夸自己的孩子,听话一定是他们洋洋得意的地方,好像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对于家长也算是成就感。我小时候,亲戚朋友也会同着我父母夸我:看你家孩子多听话。其实我童年的时候也是很喜欢玩闹的,喜欢打游戏,但是总是被父母捉住一顿打骂;好好学习,是因为我不清楚回家之后还可以做什么,以为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从来也不会找父母要零花钱,因为被拒绝的滋味很不好。现在想想确实有些心酸,但小孩子的承受力是很强的,因为没有比较,那时的我大概觉得大家都是如此,不患寡患不均嘛,所以我并不觉得多艰难,我的听话也能讨父母的欢心。所谓的听话,代价就是我的心里健康受了很大的影响:我害怕被拒绝,总是没有安全感,有时候有些偏执,大概就是小时候形成的。我很欣赏有些人身上特有的洒脱,我知道,对于普通人的家庭,那是一种奢侈品,需要有坚强的后盾来形成这种性格,但我的家庭,很难有试错的空间。另外父母的期待太重了,家庭又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只能选择最稳妥的方式,父母不知道怎么让你更好,至少知道怎么不让你更差。
其实对于我的父母,也是相当的艰难,受限于文化和经济条件,他们能做的选择不多,仅有的选择看起来也不那么聪明。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平凡是对他们的定义,他们的子女大概率也是平凡的人,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宁可让子女心里有点小的缺陷,也不能让他走上错误的道路,这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
说来好笑,我记得小时候每次跟我母亲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会有一种想法,命是父母给的,父母要我做一件事,就算我再不愿意,我也会做,只为了报答他们。我想这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缺失,同时,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也营造出了一种养育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事,让我们变得不得不‘懂事’、‘听话’。
当然也有很多普通家庭,放任自流的让孩子自由成长,有些结果也很不错,他们是幸运的,但我了解的大多数,都没能取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这里涉及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这个话题太大了,非我一篇日记就能想明白。
其实想想,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基础不够,现在的家庭,培育一个孩子成长花费远超我那个时候,我也看到了年轻人骄纵自信的成长,相对于我们,他们是有优势的。但我这把老骨头也从不认输给别人,更不用说年轻人,我也没有被时代抛弃,每天提升一点点,不为别的,只为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最后,回归电影本身,如果让我用一句话点评这部没看完的电影,那就是:成人习惯用成人的方式想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成人也是从少年时代走过,可悲的是我们成为了成年人,就忘记了少年时代我们的诉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