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记(一)

作者: 沐阳燕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08:50 被阅读55次
毕蓬沟景色

一直向往川西,一直向往川西的秋色。
摄影的朋友发来的一张张满眼的金黄火红,一湖碧绿,几处雪峰,便把我的心带走了,带到了迢迢数千里之外的神秘川西。

“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我是豪情快意的。

左思右想,瞻前顾后,会消磨掉做所有事的热情和机会。
人生短暂,我不想有太多遗憾,留给未来去怅然。

夜幕降临,我便抵达成都,来到这天府之国。

空中微飘着雨丝,一分寒意,半分慵懒,街上弥漫着火锅的浓香,沿街的铺面灯火辉煌。
仲秋才过,暑气已消,初冬未至,恰恰的微寒,正是吃火锅的良时。

一锅油亮的红汤端上来,里面用足了红椒、麻椒、芝麻各类香料,沸腾的油汤打着漩涡,羊肉片、牛肉卷在油花里翻滚;
雪白的豆腐,青黑的海带,不时闪现。夹起一筷子熟嫩的羊肉,在清凉的油碗里。
滤去原锅的火辣,细细品位,肉质鲜嫩,清凉微麻,齿颊留香,是我此次川西之行的味觉盛宴。

第二天清晨,细雨绵绵,大巴启动了,一路向西,此行的第一目的地——毕棚沟驶去,途经汶川、理县。

如果不是2008年那场大灾难,我还从未听说过“汶川”这个地方,之后再看到“汶川”二字,便条件反射般的联想到地震,那场天灾还留有蛛丝马迹吗?

汽车驶入汶川境内,我贴着一道道雨珠滑落的车窗,仔细打量着经过的街景,看到的是整洁的公路和房屋,林立的商铺。
经过十年的重建,曾经的残垣断壁早已踪影皆无,街上的行人不多,神情自若,或坐或站,一派平和。
汶川的居民主要以藏族、羌族为主。
白墙红顶的藏式建筑林立在街道两边,路边坐着头缠黑头巾,穿着艳丽坎肩的羌族女子卖土特产。

羌笛是这个古老神秘民族的传统乐器。
据说其吹奏技巧很难掌握,技法高超者,可连续吹一两个小时,而听不出有任何换气,音色苍凉悠远。
如今会吹羌笛的只剩下十几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所以很悲剧的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到那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心中又平添了一份怅然。

中午时分,车子抵达毕棚沟,大概是身处高寒之地,居然飘起了雪,雪色映秋,想必更是绝配。

我迫不及待要一睹这川西的深秋之魅!

金秋川西

相关文章

  • 川西行记(一)

    一直向往川西,一直向往川西的秋色。摄影的朋友发来的一张张满眼的金黄火红,一湖碧绿,几处雪峰,便把我的心带走了,带到...

  • 川西行记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过关于旅行的小梦想,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个美好的...

  • 川西行记 (七)

    渐西沉,我从后山右转至前山,准备登上坛城的最高处,鸟瞰色达的全景,也为今晚的夜景拍摄做好准备。出来摄影观景,总是要...

  • 川西行记(六)

    色达,其藏语意为“金马”。因相传在这片草原上发现了马头状的金子而得名。 登上喇荣五明佛教学院,那景色令人久久沉默。...

  • 川西行记(五)

    再向前行,宽阔的色曲河被中间一大块陆地分成“丫”字,水面变窄,因而水流湍急,撞在凸起的岩石上,将雪白的浪花高高抛起...

  • 川西行记(八)

    尼奔达亚王宫遗址距色达40多公里。听名字以为会有宫墙之类的残迹,到了此处才发觉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包,几棵树,扯了数道...

  • 川西行记(四)

    今天此行是观音桥,皆是赶路。 一边是茂密的青山,一边是清澈的色曲河。 川西虽已进入深秋,深绿底色的山体上不时有金黄...

  • 川西行记(二)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我还以为是在画中。突然就忆起儿时家里的老式挂历,上面的山山水水,似乎某几张就和这里雷同。 身处中...

  • 川西行记(九)

    如果说毕棚沟是川西的一颗明珠,那么双桥沟,便是镶嵌着诸多明珠的王冠;毕棚沟的美在双桥沟可以寻到雷同,而双桥沟的枯木...

  • 西行记—入川

    文/曹辉 欢语一席兴未甘, 酒过三巡以入川。 梦里飞弛关山远, 天府曙色致早安。 2021.6.7.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川西行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vz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