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是一部真实苍凉、令人震撼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用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个生命敬畏,死亡释然的崇高人性故事。影片通过对渺无人烟的可可西里的真实呈现,以生命个体与人性交织的主题意蕴、客观写实的镜头语言、契合画面的音响音乐为依托,向观众展现了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保护藏羚羊而发出的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心声,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生与死的抉择,歌颂了为生命而站队的一个戈壁滩上铁骨铮铮的绝唱。
可可西里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充满了死亡,充满了对生命的叩问。影片中生命的消失、死亡的震撼,令人窒息。高原上的可可西里以无人区的方式横亘在人们的面前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在可可西里面前,人们卸下了坚守的伪装,人为了自我生存,只有被动地去适应它,这就使得人性、生存与道德,在这样的环境中,起了剧烈的冲突。寂寂的荒原上日光之下,上千只藏羚羊的尸骨安静地躺着,刘栋陷入流沙,缓慢而不可抗拒地往下沉,挣扎着直到绝望的吼叫声响过,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埋葬于此。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面对死亡的威胁,人性才会使然。也正因为此,尕玉在片中也没有流露出对盗猎者特别的恨意,作为一个记者,他仅仅是记录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而导演也仅仅是在记录一种真实的人性。正如那磕长头的人,脸和手特别脏,但他们的心灵特别干净。
影片运用大量凝重、沉稳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描绘出广袤而又孤寂的高原风光下生命的逃窜与生生不息。寂静无边的氛围影片的导演又竭力把环境渲染着,让大自然和人的奋斗精神相互统一起来,利用纪实的拍摄角度给观者带来一些关于人与环境该如何和谐相处的视觉冲击,起了很大的感染力和批判力,也揭示着生态环境的恶劣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本质,以及人性贪婪的欲念。影片最后日泰被杀的那场戏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全景孤独无助的日泰与盗猎分子众多形成鲜明对比,导演一反常规英雄人物拍摄方法,没有用高速镜头和复现蒙太奇表现英雄人物倒地时的高大,而用静场的处理,造成观众内心的震憾,营造了一种凄美、伤感的氛围,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单用突然增大的风雪声达到主观效果,撞击着人的心灵,如寓言一般诠释着人类生命的本质,人类命运的本质。影片在摄影景别上,大多以远景、大全景即中景为主,表达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大自然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音响在影片中也具有象征、隐喻、描写的作用,烘托出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衬托出片中人物悲壮、感伤的心境。日泰等人去巡山之前,刘栋所在的歌厅里所发出的划拳声、倒酒声、震耳的音乐声,还有刘栋的抽泣声,这一系列音响的运用,暗示了巡山队员将要前往地带的荒凉、荒芜和寂寥。巡山队员火葬400多只羊骨头时,天上传来秃鹫的悲凉叫声,以及羊骨头燃烧发生的“哧哧”声,队员的喘息声,还有呼啸的风声都渲染了生灵遭受涂炭的凄凉,还有巡山队员沉重的心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使画面一气呵成。影片开篇的声音强调写实风格,没有任何配乐,强巴被盗猎分子杀死后,低沉、悲凄的音响出现,抒发了创作者压抑的心情。
《可可西里》中贯穿的生命音符在呼啸的风雪中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伤痛拷问着可可西里的存在,自然环境刺激脆弱的人性而产生的裂变,从逃亡者到追捕者紧张的角逐到生命的平等相望,无疑是为了一个个生存在自然界的单纯的生命。而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一个执着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