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90851/2478b397fed9ef4c.jpeg)
为什么明明她那么爱他,却装作漠不关心?为什么他那么在乎,却假意漫不经心?
为什么她明明那么愤怒,却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得平和而理智?
为什么他明明害怕得要命,却战栗着假装平静?
为什么那些内心自卑的人,却往往表现得自负自大傲慢无比?
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防御机制的一种——反向形成。人们为了掩饰或者抵抗自己内心真实的情绪情感,有时会表现出与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以此获得自己想要得到或者想要逃避的结果。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语叫做“微笑抑郁”,说的也是这种现象,明明内心很忧郁很不开心,却在生活中工作中面带微笑,疲劳地应对一切。
实际上,我们需要认识到,情绪情感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促使我们保护自己并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内驱力。
比如说,愤怒的情绪会驱使我们为自己争取权利,向欺负我们或者给与我们不公待遇的人表示不满。而恐惧的情绪,使我们逃离危险免受伤害。悲伤让我们落泪,舒缓内心的压抑。
但是如果我们内心的这些情感都得不到宣泄,那么,这些情感就不能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而且,久而久之,积压的情绪能量无法释放出来,我们便无法跟过去做个了断,所有与烦恼和创伤有关的情感能量因此而冻结,成为我们潜意识中的“情结”。这在完形心理学中,又称为“未完成事件”,它所带来的心理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亲密关系中。“反向形成”的一种表现可能是,内心想要与恋人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但是却表现得疏远和冷漠。
这种冷漠,在被本质上是一种拒绝,一种防御,因为害怕一旦敞开心扉去爱,万一自己会被嫌弃或者被拒绝。毕竟,当我们卸下保护盔甲,暴露出一份柔软,却没有被对方接纳,那么必然会受到伤害。
可是,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在感情中陷得太深,用距离感来抵消失控感,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成心灵的沟通与深层次的爱。
或许,我们应当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与恋人坦诚沟通,告诉恋人我们所能适应的情感浓度,给彼此慢慢升温的时间和空间。
在长远相处的动态平衡中,探索一种既亲密,又不失去自我的关系。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行为的边界线,在合适的范围内与恋人共享亲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