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0年的第10篇文章,总420篇。
第一章总共八个章节,分别是
第一节: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
第二节:模型的力量——培训恒久远,模型永流传
第三节:解构“我是好讲师大赛”冠军,季军参赛模型
第四节:如何构建模型
第五节:经典模型赏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第六节:经典培训模型赏析——情景领导力
第七节:八种经典的授课模型
第八节:培训师圣经
今天我们看下第一章节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
在前面有提到一个好的培训,是左脑和右脑的平衡和结合,在第1章里面主要是先探讨的右脑部分即是如何的去构建培训内容的逻辑和模型。
回想自己参加的这些培训,我们会发现,那些影响比较深远以及时间比较长的课程,往往它的课程的逻辑结构都是比较紧密的,并且还有一个好的模型方便于人来去进行记忆和使用。
一般来说我们在接到一个课程需求,在确定了培训目标之后,我们可以遵循4个步骤,第1个就是搜集信息,搭建逻辑线,组织要点工具方法来进行设计课程。
搜集信息
在这部分主要做的是两个工作
第1个是搜集学员的信息,这些学员中有多少人参加?他们对于课程的熟悉度是怎么样子的?彼此之间是否熟悉,是自己自愿报名参加的,还是说被部门或者说单位指派参加的工作的内容,年龄层次,性别,学历水平等等这些。
第2点就是内容信息内容信息,其实主要包含一些我们所讲解的实用的理论案例,引经据典数据参数,包括图片,影像资料,游戏故事等等这些。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搜集信息时,一定要尽量找到信息的源头,时间数据等等,尽量的做到精准。
搜集信息主要有两个大的作用,那就是第1个是和课程内容有所连接,第2个就是根据授课的城市和学员地点,能够取辅助的一些方式去做连接。
搭建逻辑线
搜集完学员的信息,就像一个个的珍珠,那我们需要找一条线把它们穿起来。这个线就是我们的逻辑线。
常见的逻辑线有三种形式,第1种就是按照时间或者事物的先后顺序,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好理解,第2点就是空间性比如说从大到小,那假如说公司是一个集团性的公司,那么就可以按照总部分公司再到各个业务部门等等。第三点,分类这个培训是常见的一种逻辑线。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就是按照7个要素来去进行做一一讲解。
组织要点
在组织要点里面,我们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第1个就是每一个部分要点之间也要注意逻辑关系,我们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要点之间也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大到小分类等逻辑来去进行安排,不能够是一盘散沙,随意的去进行做堆砌。第2点呢就是要重点突出,取舍有道,一个课程,小到三分钟5分钟的微课大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几天的课程,一定要有重点的信息重点的来去进行做讲解。
工具方法
工具方法主要讲的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递和演绎,我们之前所梳理的这些内容。我们通常把培训分为知识类的培训,技能类的培训和态度类的培训,针对于不同类的培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去呈现我们的内容。
知识性的培训更适合的是讲授法呢去进行进行,但是一定要配合使用学员手册或者说各种的一些小卡片,这样的话方便于学员去进行回顾,同时培训过程中可以去进行做提问,在结束之后可以去做测验等等。
技能类的培训一定要去做实操的演练。没有练习一切技能类的培训都不会产生效果。
态度里的培训比如企业价值观,阳光心态,还有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等等这一类的培训,在讲授课程时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行为规范,也就是哪些行为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或者说态度,否则学员也就不知道怎么做就会假大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