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处处讲究效率和价值,大部分人压抑焦虑,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关于“我是谁”、“生活的意义”这个哲学话题太大,也被讨论太多,几千年来没有一个确切定论。但今天想讨论的是怎么找到“活着”感觉。冥想是一种方式。
被挟持的自我
让人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看完一整部电影,而不自觉翻滚一分钟电影解说视频;我们不再认真翻看一本书,而选择收藏很多思维导图;我们不再好好吃一餐饭,而选择手机下单点外卖等等。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碎片化的“被迫感”现象呢?
社会追求的高效率,把每个人时间切割成各个碎片。
古典经济学解释“经济学人”: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每个人只有24小时,8小时用于工作、8小时用于生活学习、8小时用于睡觉休息,这是理想情况。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24小时完全不够用,抑或24小时内都不清楚做了哪些事情。
现在试着回忆下,昨天中午吃了什么菜?前天呢?
想不起来,并不是你不记得,而是时间被切割得太碎,周边的事情太多,大脑不能给你更多的容量来装载这件事。
另一方面,营销使人更加自动化,模糊了个人存在的意识。
有一个日常画面,我们常常会是这样的:吃着外卖平台点的餐,打开手机短视频APP,一餐饭和一场娱乐就开始了,眼睛盯着屏幕,一只手自动地上下滑动视频,一只手机械地将饭菜送入口,不时看到视频画面发出笑声。
我们被眼花缭乱的广告营销,从刺激我们、到尝鲜、到上瘾,成为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附庸品,在信息浪潮中日益变得被动,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被挟持活着的感觉,是真不好。
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
余华在《活着》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
活着要回归本身,意识我的存在、感受我的呼吸。
梁永安先生谈到“自我”的主题说过:一个人照亮自己、发现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在社会和历史舞台上处于什么位置,而不是做一个漫无目的的自然人。现在很多人看不清自我,就是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文化人到底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有什么样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都看不清自我,就像一个熵增的容器里的一个分子,到处乱窜,找不到自己方向,更别谈发现自我了。
冥想,是为了感受活着
冥想,一种让内心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一种自我觉醒的成长方式。可以看到很多能成事的人,早早就通过冥想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定位自己。
比尔盖茨说:“冥想是心灵的运动,就像身体肌肉需要锻炼。冥想让心灵从日常固定的行程解脱出来,帮助意识回归当下,跳脱惯常的思考模式。”
瑞达利欧提到:“静心冥想是在我人生中最大的、让我成功的要素,比任何其他事情都还重要。冥想只是一个简单的练习:首先清理你的头脑,让一切都平静下来,消除了压力、消除了情绪。我已经冥想44年了,每天两次,每次至少20分钟,这是一项伟大的投资,也是对我成功影响最大的因素。”
乔布斯说:静做冥想,让大脑平静下来,你才会有空间去聆听更细微的事情。此时,你的直觉力会开始绽放,你会更清晰得看见每一个事物,并且更加活在当下。
吴彦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冥想是去面对你的内心世界。
知道秘密的聪明人都在悄悄地解锁冥想这个人生技能。
《认知觉醒》一书作者周岭说道:普通人和聪明人最大的能力差异是什么?是长时间保持极度专注的能力。而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冥想练习,集中注意力,人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意味着冥想练习可以从物理上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因为一个人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是影响人聪明程度的因素。
那应该怎么开始练习冥想,解锁这个技能呢?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冥想的练习指导。《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的作者罗伯特·赖特在书中教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步骤:
(1)坐到一张垫子上;(2)努力专注于呼吸;(3)(这一步最简单)无法长时间地专注于呼吸;(4)注意是什么思绪使你的注意力偏离呼吸。
新手刚开始阶段,第(3)个步骤专注呼吸是最难的,这个阶段往往会被很多声音、想法、画面等等干扰。
在开始练习冥想前,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这时不要放弃,腰板子绷直,心态保持积极。想象有一个闹钟,每当被外界干扰不能专注呼吸时候,闹钟“叮”一声,重新回到呼吸的节奏中。
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你会感受到它的效果。
可见,冥想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心灵修炼活动,它可以属于每个人,它是一种外观世界,内观自己,专注当下的状态,当我们开始练习,会发现在冥想中找到了活着的感觉,身体那么真实又令人惊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