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习惯性胡思乱想的伪文青,日常的信息摄取也是凌乱的。
读书不图脱俗,随手偶得便欣欣然。昨儿刚刚结了小井岩的爱情随笔《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启动塞利格曼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平行沙发读物,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有三四十页收尾。公交车上消磨时间,看了一段时间TED,发现参差不齐,让人混乱浮躁,回归公开课日程,耶鲁的《心理学概论》才看到第三节。下了车听书,刚刚结束南怀瑾讲的《黄帝内经》,迷上了这老爷子,开始他的《论语别裁》,打算把他讲的东西都听一遍,估计得按年头听了。微博、微信早晚两刷,碰到啥算啥,每日必看的订阅号就是“哈评”和“普象”,其他随意。长期跟的杂志三本《哈佛商业评论》、《北大商业评论》和《经济学人》,但也不是每篇都看,啥感兴趣看什么。啰嗦这么一堆的目的只是想启动个事情——并行的太多,从单体完成速度看就非常慢了,指望自己完成某一项再系统总结、梳理,过程中的灵感早就随风逝去了。而文字是我整理思想的主要方式,所以从现在起,我打算想到啥就写点啥。可能思路不甚清晰,逻辑不甚严谨,纯为自娱。
需是因为我过往经历的复杂,我的朋友圈混搭着各色人群,国企、外企、民企、学者、投资圈、咨询圈、IT圈、高校圈、资深学者、创业达人、高端金领、职场小白……不胜枚举。最近许是经济环境不好,末法时代特征愈发凸显,各类人群的观点都开始尖锐起来了。开始我有点烦,故意回避不去看那些有的没的。后来我跳出来想,世界看似很大,每个人似乎都觉得自己可以看到全世界,而事实上我们也只是看到了眼前,所有的感受与观点都仅仅与自己有限的经历与阅历有关,每个人都是狭隘的,每一个笃定其实都是应该怀疑的。譬如我昨天转发《财富》与合益联合发布的中国100个最受赞赏的公司名录,我并不是愤青,而是想引起一些人的思考。我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我原来认为市场经济、信息化就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专业、效率、直率、坦诚……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进入体制内后,发现这是另外一个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之内的人认为共和国长子把持着整个中国,体制内的价值观与做事逻辑左右着整个社会……我不禁想到我看到的各种国家文件、政策、各层级观点,都是那么的自信,对反对声音是那么的不屑一顾,好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主流,别人都是小众。就像新闻中所说,腐败只是我党当中的极个别人,绝大多数还是好的。而另外的观点认为,中国已经到达全民腐败的境地,每一个小学生都懂得要给老师送礼,每一个有点权力的职员都会不自觉的为难没有给好处的对象……哪个是对,哪个是错?所谓自由,就是对正确不那么确认。此刻,思想自由的我怀疑所有,包括自己。
今儿早上《心理学概论》中讲到佛洛依德。佛洛依德本人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心理的观点是如此荒谬,人性本质的看法又是如此睿智。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观点更加深了我对自己的怀疑。佛洛依德认为本我就是动物性的,愚蠢的,吃喝拉撒睡,做爱与繁衍;超我则是由社会价值观转化而来的自我约束,告诉你放纵本我的那些欲望是可耻的,这个评判标准也是愚蠢的,单纯的否定;两者中间的状态就是自我,它是和谐这两者的通道,即是谋求既能实现本我,又不至于内心谴责的途径。好吧,人本身就是分裂和自相矛盾的,每时每刻自己都在和自己战斗。不过谈到人儿时的境遇与未来人格的影响倒是蛮有趣的。佛洛依德说,哺乳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断奶太早就会形成口腔人格,表现为暴饮暴食、吸烟、特别粘人等等;哺乳期之后,如果没有学会正确的照顾自己的排泄,就会形成肛门型人格,表现为不喜欢排便,洁癖,挑剔等等;再后来没有得到正确的性兴奋期,据说每一个男孩在三四岁的时候都有恋母情结,同时想干掉父亲这个障碍,此时如果没有顺畅的度过,未来则会形成自我压抑的个性,压抑自己所有的本我想法,包括同性倾向或无性冲动。这么看来,人生真是件危险的事情,一失足成千古恨,处处都是雷。我三十几岁性向正常,神智清醒,些许依赖型人格和抑郁症已经算是天赐的机缘了。换个角度说,别人跟你不一样真是一件太正常的事情了。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时来看,何止是足矣,真得,绝对是人生赢家。
前面胡说八道的啰嗦很多,最后送南怀瑾老爷子对《论语》的解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认为所谓学问并不是读书、识字人的专利,学问是通过观察、体悟周遭的所得、所感。所以,即便大字不识,也可以是有学问的人。那么体悟的过程,偶有所得,譬如我今天歪歪这些,那是值得会心一笑的。做学问,难以得到了解。所谓“有朋”也并不是普遍意义的朋友,而是知音。这里的“远”也并非地理上的远。比如孔子在他那个时代是孤独的,而后来大兴儒术的时候,董仲舒是懂他的,这时隔几百年,如果孔夫子泉下有知,也是快乐的。
乱读书有利有弊。我这多灾多病的身就是由于思虑过甚。写下来,阻止自己钻牛角尖,让别人看看,也算脑细胞利用最大化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