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兴盛
在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字普遍记载的是周朝灭了商朝。而且当时灭亡商朝的周武王只是个侯爵,商朝的统治者则是商纣王。两个王朝现在来看是两个不对等的政治势力集团。如果再仔细看看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又会发现,周朝除了王权以外还有一个周天子。周天子一直伴随着西周和东周的历史进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依然存在着,并且是一种政治力量的象征。
反观商朝灭亡时的统治者是商纣王。而且当时商朝时代是帝王统治阶级集团,商朝的最高领袖应该是帝。那么,商朝的帝是谁呢?只是死了一个商纣王为代表的政治势力,不可能整个商汤世界都崩塌灭亡了吧!
可见,不是历史上有什么错误,而是在记载这段历史时,由于对礼学思想的无知和后世的愚昧。混淆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顺序,打乱了当时形成的政治集团次序。以至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研判。
其实,周朝只是天山山脉深处,以不周山为中心的「汉」集团中,一个东进发展起来的分支政治力量。他们的领袖是“黄帝”。也就是玉帝的下属。周朝的踏进中原举动,就是黄帝部族的东迁开始。标志着「汉」集团和汉族,首次以整体的政治力量和社会群体进入了中原地区发展了。
当时,周朝的周文王还到商朝羑里刻苦学习了七年。毕业回来后,执掌了周朝的政权。并且颁布了在商朝学习的礼学思想典籍「易经」,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作的「周易」。
此后,汉族在中原地区开始了迅速的生产力发展,并且部族也壮大起来了。黄帝的政治力量中心,也慢慢的延着河西走廊,开始东移到中原地区。当时的黄帝领导下的汉族利益集团,实行的是独立的“分封”制度。是私有制体制。和成汤社会的公有制相互对立的存在的。但是,当时的相互存在,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阶级。而是礼学思想中的阴阳两个表象形式。
而中原地区的先行开拓者“豫”,则是来自三星堆文明社会的“蜀”地的先民。代表着的是喜马拉雅的政治力量。由于“商汤”社会形成中,政治力量被分化瓦解了。豫的新生力量,也是和其叔的后代其子组成的联邦公有制为主体社会。政治领袖是其子,为帝位。蜀人则称王。所以,中原地区的“豫”是相对比较独立的“豫商”,在礼学思想上意思是表示整个世界的1/4的范围。体现的是东北角的“易”字。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商汤。
随着两个政治力量集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中原地区人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供需矛盾,慢慢的突显出来了。并且,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和私有制下的分封制社会也开始有了矛盾。于是,冲突的结果,导致了豫商的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