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984dfe97138a1dc7.jpg)
《明史·舆服志》中的服饰制度---以《明史·舆服志》为依本,对比分析洪武三年、十六年、二十六年、 永乐三年、嘉靖八年服饰制度的变化。
壹、明初立纲陈纪与洪武定服制
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便是高举“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旗帜,认为上合天则,下称民心,因此,整肃纲纪,加强集权是明初的核心政治指导。《朱元璋系年要录•至正二十四年》:“驭臣下以礼法,臣能驭吏卒以体上”,依据立法规定,明确君臣等级名分,严明号令。形成上下一贯的行政体系,给于君主权利、意志的贯彻和推行以制度保障,确立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关于服制,朱元璋更是亲自给出意见,不再使用五冕,只用衮冕,并多次修订衮冕的形制,洪武期间就三次更定。
《明史•舆服志》: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太祖曰:“此礼太繁。祭天地、 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馀不用。”三年, 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 十六年,定衮冕之制……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
(1)节俭治国
洪武元年,翰林学士陶安奏请天子祭祀采用五冕,朱元璋则认为“ 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于是,洪武三年规定:皇帝正旦、冬至、圣节、祭社稷和先农 、册拜等大典要穿衮冕。这里仅定衮冕,舍去大裘冕。可能是开国之初 ,朱元璋考虑提倡节俭吧。
(2)加强皇权
明代以前,祭祀时君臣都穿冕服,一般以衣裳上的章纹数和冕旒数的多少来区别身份,而明朝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世子和郡王穿着,公侯以下禁止穿着。洪武十六年定制皇帝冕服十二章十二旒,玄衣黄裳。二十六年改为玄衣纁裳。章纹在衣裳上分绣六章 。皇太子衮冕九章九旒,玄衣纁裳;亲王世子七章七旒,青衣纁裳 。这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标志。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ec9159fd9db57762.png)
对皇权的维护还体现在对各级人员,尤其是平民的的服饰禁令上。首先在颜色方面,不论男女都不许用黄色,黄色为皇帝专用色 。女子服饰不许用大红、鸦青。其次在质料上,平民百姓不许用锦 绣、绫罗、锦绮、丝等高级物,只许用绸、绢、素纱。
还有对衣服大小的限制,规定平民衣服的长度,离地五寸;袖长要过手六寸,袖管宽一尺,袖口宽五寸。年高有德者袖子长度可比一般平民长 ,超过手的部分折叠回来的部分要离肘部三寸。
靴子的规定更加严格,无论用皮、毡、缎、丝何种材料制作,都必须染成黑色,用木料、皮革或硬纸做成厚底,外涂白粉,所谓“粉 底皂靴”。教坊及御前供奉人可以穿皂靴,儒生以及校尉力士当班的时候也可以穿。明初的庶民原来可以穿靴,后来规定,凡庶民、商贾 、技艺、步军、杂职一律不许穿靴,靴子因此成为官靴了。
其他限制还有庶人戴四方平定巾,帽不得用顶,帽珠只许用水晶、香木;鞋不得裁制花样,不许用金线装饰;首饰不许用金珠玉翠等,只能用银饰;农夫可以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士庶连斗笠也在禁止之列。
(3)涉及社会各阶层
衮冕外,洪武定制的还有:皇帝通天冠服、皇帝皮弁服、皇帝常服、皇后冠服、皇后常服、皇妃、 皇嫔及内命妇冠服、皇太子冠服、皇太子妃冠服、亲王冠服、亲王妃冠服、 亲王世子冠服、文武官朝服、文武官祭服、文武官公服、文武官常服、命妇冠服、内外官亲属冠服、内使冠服、侍仪舍人冠服、校尉冠服、刻期冠服、儒士、生员、监生巾服、庶人冠服、协律郎、乐舞生冠服、斋郎、乐生、文武舞生冠服、宫中女乐冠服、教坊司冠服、王府乐工冠服、军士服、 皂隶公人冠服、外国君臣冠服、僧道服。涉及社会阶层之多,种类之繁应 是历史之最。后来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极力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在永乐三年对服制进行了较大的更定,但主要涉及皇室,服饰形制增补细节; 明世宗嘉靖期间又增定了武弁服等,但均在服制体系内稍稍调整,基本服制框架均维持洪武服制,明朝的在服制维护方面体现了高度归一的政治思想。
(4)男尊女卑
明朝推崇程朱理学,实行三纲五常,其中一纲为“夫为妻纲”。 显现在服制上,就是衣随夫着,处于从属地位。从皇帝和皇后的服饰看,皇帝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燕弁服、常服。皇后则只有礼服和常服两种。从命妇的服饰看,“自一品至五品,衣色随夫用紫。六品、七品,衣色随夫用绯。”
另外,洪武二十四年定制,要求妇女在家拜见公公婆婆及丈夫都必须穿礼服,礼服按品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三纲五常的礼教影响之深。
贰、政权合法宣扬与永乐服制更定
明成祖朱棣因其得位不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江山后,必须要给世人一个明确坚定的合法性证论。他借儒家之口推出“道统、治统合一论”,极力推崇孔子,称其为“万世帝王之师”,专用儒术治国。朱棣执政时期,从统一思想、修订制度到实施政策,构成一套完整严密的政治运行系统,颁行了《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其中纂修的内容很多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求,缺乏单纯的学术性。对于制度的修订也是不遗余力,洪武期间反复审定的服制,在永乐三即进行了更定,当 然碍于朱元璋的统治权威,朱棣在更定时还是很有策略,更定范围只限于皇族, 更定内容大多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加以丰富和完善。既了表明了完成先皇的意旨又显示了自己治国的主张,从两个侧面向世人彰示了他承继大统的合法性。
洪武制与永乐制衮冕形制对比(摘自《中东宫冠服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2c123703990279c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a9de5808b6f019b1.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261d24a1b9a57f1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886dbed1d9bffed3.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50ead831bf896b0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e7924aa5b3398ef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b335ac776c2d0bb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565796d0ba30a36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991814be02bd076d.png)
洪武制与永乐制皇后冠服形制对比(摘自《中东宫冠服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21dc23c1a1c9e8a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1d7c6e2ef86cd00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854667/7776c901788beef5.png)
叁、“大议礼之争”与嘉靖服制改制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明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 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明武宗流向明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
在“大礼仪”之后嘉靖七年-八年,下令对服饰制度进行了修订,显示出少年嘉靖的独立的政治主张。嘉靖改制不仅涉及皇帝、亲王,还对大臣的服饰加以限制,从中可以看出其对大臣的对立态度。
(1)修制衮冕
嘉靖衮冕主要改变了下裳的颜色,仍改为明初的黄色。另外就是章纹分布,不再采用永乐定制的衣八裳四,而是衣六裳六。
《明史•舆服志》:璁对曰:“臣考礼制,衣不掩裳,与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礼》及《会典》与古制不异。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无所准。内阁所藏图注,盖因官司织造,循习讹谬。今订正之,乃复祖制,非有变更。”帝意乃决。
(2)创制武弁服
与改制衮冕同一时期,张璁还提出其他两个建议:更定燕弁服和新制武弁服。
《明史•舆服志》:嘉靖七年,更定燕弁服...因酌古制,更名曰“燕弁”,寓深宫独处、以燕安为戒之意。其制,冠匡如皮弁之制,冒以乌纱,分十有二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采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条为组缨,双玉簪。服如古玄端之制,色玄,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边加龙文八十一,领与两祛共龙文五九。衽同前后齐,共龙文四九。衬用深衣之制,色黄。袂圆祛方,下齐负绳及踝十二幅。素带,朱里青表,绿缘边,腰围饰以玉龙九。玄履,朱缘红缨黄结。白袜。
(3)对大臣服饰的限制
嘉靖登基时便对一些大臣着装过分提出禁令:
《明史•舆服志》:“(正德)十六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僣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嘉靖六年复禁中外官,不许滥服五彩装花织造违禁颜色。”。
嘉靖七年是更定官员的燕居法服之制,阁臣张璁认为:“品官燕居之服未有明制,诡异之徒,竞为奇服以乱典章。乞更法古玄端,别为简易之制,昭布天下,使贵贱有等。”
此外,还发生了一件嘉靖怒斥大臣服蟒的事,显示他对臣子服饰显耀的不满,实质上是警告臣子谨守本份,不可越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