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作的朋友,在简书发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了。他写的文章不是多有文采,而是有实打实的内容分享,很快就在简书里脱颖而出,不到俩月时间成了简书的签约作者。他的名字叫东成西九。
东成西九擅长写职场干货的文章,在简书平台里独树一帜。他的成功经验是写作要聚焦。有人说他很功利,分析了数据去投读者所好。这和我们写的小说和诗歌这类纯文学是两回事,真是这样吗?可是,我也想去写能投读者所好的东西出来,怎么写不出来呢?
有时候你所谓的清高不过是你还达不到标准的借口罢了。我在简书写作日更,如今已经坚持近一年了,43万字,345篇文章,却只有区区1405个喜欢。而那位大牛朋友东成西九,一篇文章就是一万+的阅读量,500多个喜欢。
昨天看到他写的如何阅读的文章,开始还很不屑。(点击蓝色链接读《阅读什么书可以让你成长更快,更有底蕴》因为他列出来要读的国学,经典,中外名著,名人传记,我读过大部分。我认为他说的这些都是基础。
但是,差距就在这里。
书是读过,记住了多少呢?是不是只记住了书名不记得内容了?更不要问自己记过几本读书笔记了,过去的读书,只是看看热闹而已。
2017年年初的时候曾经发愿说今年是我的“读书年”。第一个月认真读了5本书,并且读一本写一篇读后感。第二个月就乱了。因为写作课老师要求读《圣经》,那岂是几天可以读完的?朋友推荐的穿越小说,《不负如来不负卿》,每天睡前读一会儿,上中下三册,目前刚读一半。看看日子,如今三月都已经过半了。
过去的计划也不可谓不多,每一次都是这样一堆借口和理由地荒废掉了。
以前,读书和写作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随心所欲地读,兴致所至地写,没有功利目的,只图自娱自乐,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好文章终归是好文章。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收获那么多“喜欢”,不只是写作内容不够聚焦,最重要的,是书读得不够多,读得不够深,底蕴不够丰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够好。
自从去年写作以来,我读书可谓是如饥似渴。在简书上看到有人推荐书单,立刻在京东下单。比如有人说喜欢马尔克斯的小说,我虽然看过《百年孤独》,还是又买了全套。读朴槿惠的传记,看到她在最黑暗的日子里读王阳明,我也立刻去搜王阳明大传。学习心理学,买了一堆难啃的书......
在一大堆书里的感觉是幸福的,就算没有完整看完,今天摸这本读几页,明天拿起那本看几眼,那些思想,那些文字的营养,是一点点渗透到灵魂里去的,天长日久,会慢慢固化成自己的东西。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看过的书也不一样。思想不在一个层次,看的书也不会在一个档次。
我在20几岁的年纪,最爱读的是那些女作家的作品,像三毛,张爱玲,琼瑶,梁凤仪等。那是一些读完让人爱做梦的书,正适合爱做梦的年纪。
等结婚生子,就看婚姻育儿的书了,那时的杂志《知音》,《女友》,《好日子》,当然还有《读者》,读起来轻松愉快,顶多为什么不幸的事情感慨唏嘘一下。
直到自己经历一些坎坷,体会到一些生离死别,人才变得需要深刻了。这个时候,几乎是饥不择食的,心理学,身心灵,教练技术,九型人格,甚至哲学类的书籍,那是自然而然的需求。
我以为就这样是很自然的事。直到有个叫陈寿文的人出现,他是心灵自由出版社的头儿,也就30多岁的年纪,我现在看的心理学和哲学的书,他是10多年前就已经看过的。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一个人看过什么书,影响了他的思想可以达到的高度。(点击蓝色链接看看他这些年看过的书《阅读实修转化:我的二十本年度好书》
有些人离开学校以后压根不读书。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心下窃喜,还好,我还一直在读。每当有人夸我气质好的时候,也总是自豪地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然而,现在需要写作,需要写出好作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跟高手的差距。
去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认真地听那些爆文写手的讲座,看如何写作的书,现在基本不听也不看了。因为越写越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思想达不到高度,文笔也不会到达。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出来好文,还是先好好读书吧。时间那么宝贵,少读点没有营养的鸡汤,去寻找知识的源头,精读最有价值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