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秦朝,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暴虐的秦始皇和他的二儿子秦二世。可是今天我要说的,则是我们千古一帝的大儿子——赵扶苏。扶苏,一听名字,就感觉是个温文尔雅的人啊。这个名字出自于民谣《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扶苏,译为茂盛的枝叶,顾名思义,秦始皇对他的期待是非常非常高的。
打小,他就被当做秦朝未来的继承人来培养。破晓,他便起床苦读,看着手上那一卷卷的竹简,想着未来属于自己的秦朝,淡淡一笑;晌午,奴仆送来的饭菜早已发凉,他却还是沉醉在书海里;夜阑,昏昏欲睡,但想到以后自己的子民,便立刻精神焕发。这个秦朝大公子,生下来仿佛只为了一个目标——成为未来的国君。但是否有人由衷的关心过他?是为了尽守本分,还是为了了那绵薄的俸禄?当他的手足在放歌纵酒时,是否有人想到,还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大公子」正在垂悬梁,锥刺骨?
没人真正在乎过他的感受,可是他还是守着自己的本分,也许真的期待,也许已经麻木,但是他都只有一种选择。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关键。可恰恰让人觉得微不足道的他,却对他的父皇说:「诸生皆诵法孔子」。所有人都以为这个乖巧、不让人操心的大公子会萧规曹随、如法炮制,但是他没有。从小到大,他对父皇的话都是绝对的服从,毫无怨言。可是,他开始挣扎了,他开始反抗了,他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信念付诸行动了。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信仰,即使和自己最最敬爱的父皇背道而驰,他终究还是做了这个决定。我想,他内心绝对很挣扎吧,他的未来,是背负一整个秦朝,在他的统治下,也许会垂拱而治,也许会民不聊生,一切的一切,只在他的一念之差。
也许他生在别的朝代,他便能自由自在的讨论儒家文化,可是他生在秦朝——一个最为抗拒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也许他不贵为皇族,他便能默默守护着这份信念,期待着能有一天,能推翻这个思想,可是他没有——他是毋庸置疑的秦朝大公子。他有做错吗?他只不过生在了一个不属于他的时代罢了。
显而易见,和父皇明敲明打的结果是不会好的。扶苏被派去了北方军中协助蒙恬。最初本只为削削他的锐气,却万万没想到,一失足成了千古恨——这时,秦始皇去世了。
知道这个消息是在圣旨上。他能有多后悔,和父皇最后一次见面竟是争吵,还没来得及和好,还没来得及道歉,还没来得及看自己最爱最爱的父皇最后一面,就再也见不到他了;他能有惶恐,圣旨上竟明明白白的写着要他的弟弟继位,而不是他,还要他自刎。自己大半辈子都在为了成为未来的国君而努力,可是,为什么结果会是如此?为什么?双重的悲恸两面夹击着他,他能有多么多么的绝望,现在的他,又怎能冷静思考?不顾蒙恬的劝解,他拿起赐来的宝剑,自刎而死。「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政治英才啊,愚孝愚衷,最终最终,败给了自己,败给了儒家孝道。
可惜吗?也许扶苏此时和父皇同行,他便可以和父皇和好,死而无憾,并登上那本属于他的皇位。可能大秦会继续延续下去,可能百姓也会很幸福,可能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是他啊,败给了自己。汲汲营营了一生,努力了一辈子,却连黄袍、冕冠都没碰到过,就这么抱恨黄泉了。
可惜吗?如果他的政治理念成功了,可能他会长存于中国历史长河中,受后人夸赞、效仿。可是他啊,真真败给了自己,败给了他的心。
可惜吗?我觉得很可惜。多么好的治国之才,庸庸碌碌了一生,到最后的最后却化成一片荒芜。一切的努力,全全白费了。尸骨未寒江山冷,扶苏,这天下,欠你一个大秦盛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