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82022/e4203e2e20cf5eaf.jpg)
这个图、这个句话居然被翻译成《如何高效学习》。
其实这句话里面蕴含这无穷的力量,但从书的营销角度来讲“如何高效学习”更能吸引人,而“少则得、多则惑”倒像是在讲道理,人们不喜欢道理、喜欢事实,喜欢实际操作的东西,喜欢具体的东西,所以如何高效学习从大众接受的角度来讲是翻译的很少,而学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符合“少则得 多则惑”这个规则的。
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走不上人生这条路;学了那么多东西,却没有真正的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少则得 多则惑”。
多为什么惑: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多种的每一个点几乎都没有看清楚、没有真理解,只掌握到60%就以为自己会了明白了,其实是毁了自己,骗了自己。
少为什么得:绝大多数情况下少才有可能学清楚、用心思考、精细打磨,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多则惑的例子,看看自己的行为就是例证。
少则得的例子,如加里科恩,一个有阅读障碍的人,一周读完一本书,进入投资公司,最终成为高盛总裁。一次读时以为是快(一周一本书)成就了他。后来发现其实是因为慢成就了他,他不得不慢下来,反复的读最后拼出一句的意思,可以真的去理解、思考、掌握,乃至把一本书一点点的掌握整本书的理论,他能被公司录用,乃至超过他的领导对这方面知识的应用就是证明。
少、慢,不是目标,少、慢才可以把事情做到极致,少、慢可以出精品,精品只有少数人掌握,哪些人有资格成为成功人士,是因为背后看不见的汗水比绝大多数人多不知道多少,换来的。
山姆沃尔顿说:My life has been a trade-off 。
不心存幻想,现实是残酷的、道理是简单的、努力是苦的,何去何存山姆沃尔顿有一种答案,大多数人又是一种答案,大路东西各走一边。
这场交易,极致的付出多少,才会有多少真正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