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
在校时还是偶尔逛逛图书馆,摸摸索索找书的时间长,翻书的时间短。图书馆中很少有满员时候,相比于三四楼自习室的座无虚席,流通借阅部看书的人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假期在家,书架上书都看过了,懒得自己翻目录看推荐,就在空间发条说说:适合假期看的书有哪些?
好友回复呢?
《逆天狂少》 《金瓶梅》 《十万个为什么》 ......
调不调侃暂且不说,朋友之间开开玩笑也是常有的事,但是你就算是开个黄腔是不是也该上上网看看百度,《金瓶梅》早就被正名,不是什么黄色禁书了,但是为了防止别的无知的人存在,我还是悄咪咪删了评论,小仙女的形象还是要伪装的。
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读书这件小事儿二声.
要说不看书,也不尽然,他们不看的不是书,只是那些传统上被推崇的、每到假期各个公众号就推送、书名在人们耳边滚过无数遍的、但是很难引起人阅读兴味的名著。
你说《百年孤独》 ,他们就说书里名字太多,记不住读不下;你说《挪威的森林》 ,他们就说小黄书;你说《红与黑》 ,他们就说偷情......
任你有千百种书籍推荐,他们就有千百种理由挡回来。
有一个很好的躲避读书的借口就是“看不懂”,因为看不懂而选择不去看看不懂的书,这一点仿佛是让人心安理得的正确的事情。
《罪与罚》是意识流的东西,内心独白太多了,看不懂所以不去看;《乌合之众》议论的东西太多了,整本书都在讲道理,太复杂不去看;《小窗幽记》是文言文,字都认不全所以不去看......
为什么看不懂呢,因为没有耐心。
读书这件小事儿三声.
一篇娱乐新闻和一本书放在面前,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只因为八卦心理吗?未必!还因为简单。
娱乐新闻不用思考,因为别人已经把一件事情放大了很多倍去给你看了,你甚至不用动脑子,被动的接受信息就;但是阅读一本书呢,首先你得付出一定的时间,其次,你还得有耐心,对付书中出现的生僻字生僻词,甚至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各种阅读障碍,最严重的就是,即使你看完了,你还有可能完全不解其意。
两相对比,显然阅读娱乐新闻是一件比读书性价比更高的事。久而久之,就会慢慢习惯不用思考的接受信息和知识,习惯浅阅读和浅思,而对深阅读感到不耐。
但是真的不懂不读吗?其实也不尽然。
读书这件小事儿四声.
前几天有个朋友推荐给我一个读书的APP,进了就选了一本《罪与罚》 ,加了共读小组,成员就三个,我两天时间见缝插针的看了一章,发起人动态四天没动,另一个四另一个四天看了十分钟。
再看另一本很有名的网络小说,共读小组几十个、读者上百、评论过千,其他名著区的书跟其一比确实门庭冷落。
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读书,只是不读那种有名气的书了。然而他们这种读书,在很多读书人眼里,就是不读书。
读书这件小事儿五声.
去年读《百年孤独》 ,室友在看《古董局中局》 ,我一本书看了许久,她一周刷了一套。有人就说,我看的慢也是无可厚非,毕竟《百年孤独》是千万本《古董局中局》也比不上的,语气隐隐有种看不上的不屑。
这种不屑,在很多读书人里边随处可见。看散文的看不上看言情小说的,看推理小说的看不上看散文的,看名著的又看不上看推理的,这其中各个层次的书籍也有分明,读书人眼里,错对比一般人要多,眼光也是高得很。
但是要是真追究起来,读名著的真不比看小说的高尚多少,看言情的也未必比读史的愚钝几分。
一本《挪威的森林》,低层次的人看其中的情色描写,中层次的陶醉于其爱情感受,高层次的品其孤独追其文化。
但你不能说哪一层次的理解就比其它层次的人高尚多少,读书是一个人的逸致情趣,不是文学鉴赏,也不是作品评析,各花入各眼,没必要非要争个你高我低。
读不同类型的书也是如此,看网络小说的未必就没有从小说中收益,读名著的,未必就没有被其带偏心思。看《雪中悍刀行》的,看江湖风云,也学其风骨;读《红与黑》的,未必就不会成为于连。
所以读名著的人,不要看不上读网络小说的;读网络小说的,也不要对读名著的敬而远之;读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读你的,我看我的,得失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