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连续上班了6天,虽然有点累但还是蛮有收获的。
1、阅读计划落实情况:
本周因为开启了正常工作,阅读速度明显放慢,我也渐渐学会不苛责自己,只要每天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保持好阅读节奏即可。
于是和沟通有关的心灵鸡汤,亲子沟通读本等,有空时每天读几篇,时间少就少读一点,毕竟阅读是长期主义,也要讲究张弛有度。
此外,由于本周有了暑假出游的打算,于是开始着手策划旅游攻略,所以一些讲历史人文的书籍也一并纳入本月的阅读计划,其中《三坊七巷》让我感触颇深。林氏家族(林则徐)连同他们的亲友团在中国的近代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力强、责任重,影响大,进而推动技术革新“师夷长技以制夷”,或许这才是学而优则仕的真正价值所在。
2、写作计划落实情况:
1)育儿主题:本周和编辑仔细沟通了一下,近期还是从理性看待学科竞赛入手,争取3月底前把自己的困惑及觉知写明白,也期待能对别人有所裨益。
2)创业者访谈主题:本周邀请了相邻园区的管理者来园区访谈,彼此了解了一些工作进展。因为多年未见,略显拘谨,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合作共赢的机会。
3)其他:看到三联中读有征稿母女关系的文章,要求2000-5000字,2月29日前投稿,时间上有点紧张,但我觉得还是可以一试,也给自己留点念想。
3、学习计划落实情况:
1)沟通思维提升营:
本周继续学习沟通营的相关内容,本周的主题是“真”。
要用真的问题,真诚的态度去尝试获得真的反应,这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本前提。
同时,老师也提到要有耐心地学会等待,因为有时真的反应是需要等待恰当时机去用心捕捉的。
2)向心写作营:
本周的打卡主题是“混乱时,我是这样找回节奏”。
按照下意识的写法,就是提纲挈领的概括,可能会比较水。于是这次我另辟蹊径,仔细描述了春节上班后的真实状态以及采取一些策略后的自我改变,毕竟自己当下的经历才是最可贵的“真”。
3)行书书法营:
还有两课就补完了,天晓得我是怎么坚持到最后的。
班主任说3月底前提交毕业作品,我忽然冒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
既然之前去看了与王羲之有关的舞剧《永和九年》,那就还是应景挑战节临他的《兰亭集序》吧,或许能让犹如鸡肋的行书课画上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4、本周闪光事件:
节后第一天,一位朋友发我一份走心的解读报告,关于我盖普洛优势测评的专业解读。我仔细研读了报告,有些方面还真是分析的恰如其分,也有重新看见自己的感动,最关键的是还列出了行动指南,其中有一些举措和我目前的策略不谋而合,陡增一种心心相惜的感觉。
节后第二天,我去了社区图书馆,郑重表达了我和孩子未来几年做图书馆长期志愿者的真诚意愿。老师爽快地同意了,我觉得又找回了那个失落已久的热爱公益的、暖暖的自己,真好。
节后第三天,和老同事在园区碰了头聊了聊现状,得知他在其他兄弟园区发展的很好,也很为他高兴。临别时分,他不经意地表达了有生之年,还是要为所在的区域做出一点微薄之力的想法,这也和我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期待后续有机会深度合作和交流。
节后第四天,中午上瑜伽课的时候遇到一位宝妈,简单聊了一下考入目标校的心得,觉得大有收获。无意中点开了她的朋友圈,发现她竟然还是宝藏文艺青年。我想后续每周三中午彼此应该都会有不少谈资,坚持长期锻炼似乎也有了更多的盼头。
节后第五天,无意中刷到了尤古立剧团的小剧场话剧《尝试集》,编导是一位跨界的演员,剧本则是改编自鲁迅先生的《呐喊》,顿时来了兴趣。立马和家人约定了每周六下午半天的时光是属于我自己的,不要打搅。于是,那个曾经单独观剧的、有点小资的中年少女又一点一点回到了自己的视野,我也开始笨拙地对她说Hi。
节后第六天,虽然功利,但我为了孩子未来的可能性考虑,还是做了一个决定,鼓励他参加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出于几方面考虑,一方面他误打误撞获得了学校的科技奖学金,还是需要尝试不同的创新项目,看看自己能力的边界;另一方面,主办方是同济大学创意学院,也是我们未来高考的目标校,所以虽然有可能第一次会被当炮灰,但谁说没有机会呢?这次主题是公共开放空间的创意设计,既然老母亲要重新做回中年文艺女,那么就责无旁贷地带孩子一同参与,何况孩子对美术有点怵,这次正好可以进行脱敏治疗。到3月24日还有时间,我很期待这次全新的尝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