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除了写自己的文字外,还习惯性的浏览一部分文友的文字,从中去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借此丰富自己。时间久了,这种关注和互动自然的就带了一些温度出来,虽然从未谋面,也从没做过文字之外任何有关于生活状态的沟通,可心里,却慢慢有了彼此的痕迹。
但从三月十四日起,一位网名叫月照开烟的文友,从平台上消失了。消失,是指很久以来笔耕不辍的他,停更了。

直到昨天,忍不住给他留了言,说怎么不写了呢?因为在我心里,他的文字是干净的,朴素的,清淡悠远,有悲悯,有思想,有情感,读来别有一种娓娓道来的味道,不写可惜。
而就在刚才,乌鲁木齐的夜里十点,突然收到了他发来的回讯,说最近实验室很忙,去到了上海支援核酸检测,很感谢我的关心!
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好几分钟后,才想起上海,是当下每一天都在刷新疫情感染数字的那个城市,是每天一早醒来,最不愿意看也不忍心看但又不得不看的第一条消息的城市,是当下全国都在揪心关注的近三年来最艰巨的疫情战役的发生地城市:上海。
原来,从全国各地支援上海的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他就是其中之一。
等反应过来,才想起在他的文章里去寻找有关于他的信息。很遗憾,只能确定一些片段:七零后,就职于某医学实验室,工作地襄阳。还能大概率确定一点的是,他应该性别男。
其实哪怕写到现在,我都不确定我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关于疫情,说实话,三年来,绝大部分人已经和我一样有了关注的疲倦。我在乌鲁木齐,我就很关注乌鲁木齐。妻子家在兰州,我就也很关注兰州。女儿在西安,西安当然也是我关注的重点。至于其他的城市,除了上海深圳这样特殊的,我都已经不再费太多精力和时间。因为疫情此起彼伏,我的关注点也只会放在影响到我情感和生活的有限的几个城市上。
人就是这样吧,当一件事成了常态,那么对于这件事的关注,一定会从最初的极度,慢慢变成无所谓的平淡,这简直就和婚姻的状态一模一样。
就说最初的武汉,我曾无数次被那些本地的外地的医务工作者表现的细节感动的热泪盈眶。但之后这样的城市多了,这些感动就会越来越淡,到最后,除了在乌鲁木齐我亲身体验到的之外,其他的,都慢慢变成了理所当然,失去了最初的震动和震撼。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太多了,一个是只要不是自己的城市,城市里没有自己惦记的人,就很难再影响到自己的情感。
直到月照开烟说他去了上海支援。

就只是因为在我心里,和他存在我认为的文友情谊,我才在乌鲁木齐的这个夜晚,突然重新去思考有关于疫情和疫情中个人的表现和选择的问题。
就比如月照开烟,和我一样,应该也是人到中年,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和安稳无扰的工作生活,他这个年纪,应该是没有人逼着他去的,没有人强迫他做这个选择的。可他为什么还要选择在这个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候,奔赴上海?
我想,医学研究所让他具有了医的身份,他首先遵循了这个医字所代表的担当和对于苦难的悲悯。
更重要的,我想是他心里代表湖北,代表武汉,代表湖北的很多城市,所表达的感恩和回报。我们可以慢慢淡忘当年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但对于湖北的人来说,这是刻进了骨子里的记忆。
所以,他去,在上海的日日夜夜里,在无休止的辛劳和奔波里,在和危险一次次迎面相对里,他心里都不会是孤单的一个人,他也一定不会抱怨,不会恐惧,每一天每一小时都充盈着喜悦和满足感,因为他知道自己尽到了医者的责任,也代表了湖北的情谊。
在这个夜晚,我知道上海的夜应该更深,但我还是会想,他此刻是不是正在看上海的街,上海的楼,上海的桥,上海的霓虹,然后想到了当年的武汉,当年的襄阳,然后微笑,心里说,等上海安好,我就回家。
我们从不会被大道理支配生活,但很多时候,我们连人同此心的基本情感都渐渐淡漠了,淡漠到我们忘了我们都是在同一个人群中生活。这是一种情怀,我渐渐失去,月照开烟去上海珍重的捧起。
最终,除了一句照顾好自己之外,我没办法多写给他一字,多问他一句。
月照开烟,上海很美好,你也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