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浏览量12w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练字不符合一万小时定律?问题详细描述是这样的:
“都说一万小时定律,可是拿写字来说,人写一辈子字迹就那样,好看的依然好看,丑的依然丑,写字怎么就没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变好看呢?”
类似的问题困扰过很多人,年初的时候朋友对学习摄影十分着迷,花小一万买了一台单反,每天会拿着四处拍拍景,回来做后期修图。他说有一段时间就这么循环往复,但是感觉,拍出来的片子并没有什么进步,折腾了一年,后来因为忙就放下了。
再比如,我在写作群认识的一位朋友,有一次聊天他讲到自己的经历,之前一直坚持写作,写完了就发布到自媒体平台上,但一直反响平平,时间久了,也就没有动力继续做了。
听过很多这样的故事,在他们身上,那些长期持续的付出好像被施了一个魔咒,不管你怎么做,都难逃平庸的结局。
都说普通人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怎么也能脱离平凡人的境界,只要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坚定不移,每天1小时,坚持累计1万小时总会有质的飞跃。
但现实好像并不是这样。找到问题的关键,你要知道自己的认知世界是怎么构成的。我们可以把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们对任务已经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如果你把过多的努力投入到舒适区,那么一万小时的训练只是一种机械劳动,没有任何有效反馈的训练会越来越消磨你的意志。
一万小时的本质是一种刻意训练,通过长期专注来探索未知,通过有效反馈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来回答,早起和熬夜的问题。不管哪一种生活节奏,你的睡眠时间总是固定的,通过拉长工作战线,你需要清楚自己在认知区域内的定位。是没有任何规划地踏实求稳,还是为了更高效的工作迎难而上?
朋友A是个数学迷,从小学奥数,到大学参加数学建模拿到国赛一等奖。
他说:“说我有天赋这件事不太可信,因为我的成绩是300多本错题集一摞摞堆起来的,持续练习让我看到短板,这才是我保持进步的动力。”
我知道,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高潮有低谷,如何管理规划自己的精力就很重要。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专注力,深入分析自己。
现在很多手机APP比如Forest,番茄list等等,都能帮助记录专注能力。如果工作量太大,你可以借助一些软件量化自己的精力,如果事情太难,你可以对其进行拆解,罗列计划,逐一突破。
第二,要劳逸结合。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理弹性、情绪弹性和社交弹性,也要做到更深层次的精力管理,你不得不重视这几点。
坐的时间久了就需要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举动确实可以反相促进你的注意力,这就是生理弹性。
适当减轻自己对于失败的焦虑、担心,对结果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把90%的经历用于思考,剩下的用于行动,这是情绪弹性。
至于社交弹性,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和更高层次的圈子联系起来的习惯力。“高层次”的意思是指那些可以让你看到自己“天花板”的人,你可以花时间去处理身边的人物,从而为自己的点滴进步留下缓冲空间。
总而言之,一万小时定律针对的是有效反馈的刻意联系,你需要通过自我监督和总结复盘,来完成发生在舒适区之外的能力培养。
警惕自己陷入重复地机械运动,你的能力才会不断地迭代升级。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