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只看了一节“积极倾听”,还看了“少年大不同”一篇文章,结合起来思考,似乎更加清晰了。
“积极倾听”这一节包括几个小节:自检谈话的态度,我还在积极倾听吗?青少年希望受到重视,了解什么能触动孩子。
“少年大不同”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要想让孩子自律,就要去掉他律。”而去掉他律的过程就是父母选择信任,并且把孩子的人生逐步还给孩子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时候真的会很痛苦,但是你要扛得住。”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孩子成长,父母放手的必经之路。
从青春期孩子宣告想要独立的时候必须开始,否则孩子就会离不开大人。
这一点似乎自己早就懂得了,自己也觉得在力行,可是直到读到《打开孩子世界的100个问题》才发现,还是远远不够,自己还是有着急和保护的欲望,而没有做到只是用心看着,照见他,辅助他。
“少年大不同”说的“父母信任孩子,把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在本书中,我看到了具体可行的办法,而且极其简单。
我发现自己知道了无数次,也似乎许多次的尝试,但是认真反思却发现,还是无数次的陷入旧有的心智模式,没有按照知道的去做。
下面再认真复习,相信从此以后,在还给孩子独立这件事上,我又可以上一个台阶。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女儿:“比赛肯定会很难,我不知道周日之前我能不能练好基础动作。”
母亲:“周日的比赛让你有点儿担心了,是不是?”——这是积极倾听产生产生的同理心反馈。
女儿:“是啊,我真担心比赛时会被刷下去。”
母亲:“这是你自己要报名参赛的,你可要坚持下去。”
母亲并没有一直做到积极倾听,而是告诉女儿自己认为接下来该怎么做。她的反馈不再是有同理心的,而只是描述出自己认为女儿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多数情况下父母会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不同的情况,也确实帮助了他们。但问题的答案不是孩子自己找到的,或许他们也并不能完全信服那个答案。
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一点,你觉得理所当然孩子也知道你的建议就是对的,是最好的。
那么请你认真回顾一下,你父母给你建议的时候,你内心的疑虑甚至默默地对抗,就大致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事例中,母亲没有真实感受到女儿的担心,女儿也没有机会表达她的顾虑,更没有办法自己找到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
也许她痛快说出自己的全部担心后,会主动向母亲寻求建议。
但是在她内心没有完整体验她的担心,同时没有完全敞开和接纳的外在世界让她把全部的内心展现出来的前提下,母亲给出的善意建议是否能真正帮助她消除焦虑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作为孩子时对于父母建议的想法,你有没有体验过,另外一个成年人,他在没有理解清楚你的意思的前提下,就给出他认为正确的建议的情况?
这时,你会不会理解和真正接纳他的建议?
至于他的建议到底适不适合你,是不是真的合适当时你的情况,也许是的,但是你大概率感觉不是,对吗?
另外的两个例子,就是在积极倾听,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自己,父母只是用心看见他,像一面镜子,让他清晰地照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内心。
这样你也真正理解孩子了,他也真正理解自己了,而且好多时候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或者释怀。
例一
女儿:“我想去法国旅行。”
母亲:“你特别想去法国旅行?”
女儿:“对,阿里克斯和克里斯蒂娜总是去国外旅行,我就没有去过,我也想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母亲:“你觉得朋友们说起假期的时候,你就被排除在外了。”
女儿:“对呀,他俩都没去过法国,如果我从法国回来,她们可说不上来什么。”
母亲:“你被排除在外所以有点儿生气你也想让她们尝尝这个滋味。”
女儿:“嗯,不过法国也没什么可玩儿的,我其实更喜欢去奶奶家的村子里那儿有小马,我还可以骑它们呢。”
例二
女儿:“我讨厌安娜,她只和lisa玩儿,再也不和我玩儿啦。”
父亲:“你觉得被安娜排除在外只能一个人待着,这让你很生气,对吗?”
女儿:“是啊,我是这么觉得的,每次如果安娜不注意我,我就觉得自己透明的像空气一样。”
父亲:“你觉得自己就像根本不存在一样,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安娜的朋友。”
女儿:“就是这样朋友就是要在一起玩儿的,我们一直都玩的那么好,现在这个蠢丽莎把我的朋友都拐走啦!”
父亲:“你很伤心,因为现在安娜和丽莎一起玩儿了,你觉得你和安娜的友谊结束了。”
女儿:“对……嗯,也许没有结束,也许我可以试试和她们两个一起玩儿。”
例一妈妈了解了孩子真正的想法,例二孩子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在现实中,大概率还有另外的版本。
例一会是这样的:
女儿:“我想去法国旅行。”
母亲:“法国太远了,那儿没什么可看的,宝贝。”——母亲在评论孩子表达的愿望。
女儿:“也没有很远啊,飞到巴黎只需要两个小时。”
母亲:“带四个孩子一起去太贵了,安娜,这你是知道的。”——母亲引入了事实的论据。
女儿(叹息地):“对,我知道的,妈妈。”
例二看到孩子崩溃地说“我讨厌安娜,她只和lisa玩儿,再也不和我玩儿啦!”
父母往往会立刻回复说:
“安娜也不是你们班里唯一的女同学,你可以去找别的同学啊。”——这个回复提供了建议。
“宝贝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明天这个世界看起来会会是另一个样子。”——这是在尝试消减矛盾。
“我一点儿都不惊讶,我早就知道安娜不是个好伙伴儿。”——这是一种评判。
父母总是会忍不住,想要帮助孩子减轻痛苦,或者解决困难和麻烦。
而这恰恰就是在剥夺孩子,对于真实世界的深刻体验,还有对于面对麻烦解决困难的历练,也就剥夺了他们在这方面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这样把孩子自己的成长任务给无形中接了过来,没法替他面对,但是想要替他承担替他解决。
不仅仅是在具体的自理和家务这样的事情上,包办代替,那是外在的看得见的越界和替代。
而内心里,想要保护孩子不受风吹雨打的愿望,想要孩子一切顺遂如愿的想法,才是更加不切实际的,剥夺孩子体验自己、成为自己的更加根本的原因。
那么,这样要让孩子自律,去掉他律,把他们成长的责任还给他们自己,就要先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愿望。
然后在无论现实生活中,还是内心世界里,都放手让他自己大胆地去实践调整,深刻的去体验和创造。
这样他活在了鲜活的当下和现实里,拥有了不断的挑战和创新的机会,拥有越来越多丰富的体验,这不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那还有谁不愿意主动去拥抱这些,而去选择躺平玩游戏毫无作为呢?
和小宝之间其实良好的对话还是不少,所以小宝也更加独立和合作。
对大宝一直期望也多,担心也多,不过好在越来越有意识了,也就越来越好了。
今天早起大宝五点就起来了,我只是陈述了事情情况,“最近越来越好了,接连好长期时间了,晚上十点钟就把手机放到妈妈这里去睡觉了,每天早起也都做计划了,尽管事情做的不是很充分,但是一直都有在坚持。而且今天早上用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早早起来了!”
“妈妈,我心里真是很紧张。尽管可以不去参加考试,但是在家里自己也没有太大的进步,回头还要面对和弥补。”
“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适度紧张是正常的,不过遇到问题最好的是想办法去行动和改进。”
因为要上班,所以没有时间去倾听孩子表达更多了。
不过就像书中所说,我们不是每次都可以积极倾听,集中精力、带着无限耐心,这很正常。
不过,我们越是经常地积极倾听,就越能把我们的日常跟孩子的谈话联系起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照出真相,接纳陪伴,并肩不越界,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