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语言.写作
一一蒋莉文字印象
曲赣江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有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换个角度思考,苦难生活对于人生对于写作而言,就是最好的导师。
星河璀璨,总能在匆促琐碎生活之余,读到一些沉淀于脑海中的篇幅,挥之不去。蒋莉老师的几篇书写生活的作品,便给予这种印象,略记之。
1
初读蒋莉文字缘于某平台,第一印象:细腻。这分细腻中看出作者对生活观察用心,文字清新。
开始关注始于2020年6月散文《麦子黄了》发表,开篇“五月的南风笑了,舞蹈着袅娜的身姿,含蓄着少女的腼腆,伸出神奇的手,轻轻抚摸,整个田野便染成浩瀚的金黄,这金黄厚重又执着。”唯美抒情。
读到这些描摹状貌文字时,似乎笑了下,心理竖了道墙,准备以抒情散文去拜读。没人会拒绝对美景的欣赏,怡情爽目。毕竟蒋莉老师是汉语言专业的科班出身,一手拈花,一手执笔,亦属自然。
孰知蒋莉老师变了路数,仿似缥缈拳,虛空一掌,随后文字忽若少林罗汉拳,拳拳到肉:先扬后抑,转向少年时期父母在麦收季的农忙情景,行为动词准确、农耕用具准确、农忙饮食景象准确,语言描写分寸准确。
比如打谷场摔梿枷一幕,“他们各执梿枷,面对面地拍打,纵横移动。梿枷举落整齐一致,你上我下,你下我上,彼起此落,响声如雷动,节奏分明。”没有真切经历的年轻人,很少知道一柄宽67cm长1720cm长方形竹编,在一根木棍上,在枢纽衔接下,忽闪扑打的农具叫什么,这就是农耕时期主要农具之一:梿枷。读到此处,记忆中早已倏忽淡忘的打谷场场景,倏然从久远的印象沟壑跳跃而出,撕裂现实的苟且。
及至麦收结束,“麦子打过之后,秸秆留着有大用处。”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辅垫得恰到好处。“母亲说咱家房子的草要换了,它是分家时,爷爷奶奶给我家的`财产',下雨漏得很,屋里成了一条河,睡觉的床也漏。”乡俗民风有了:男子成家后开枝散叶,经济独立,生活独立,人情往来独立,谓之分家。是或不是仅限皖西农耕时期特有民俗。
麦秸秆究竟什么用呢?“砍一些茅草,放在一起作为盖房子的材料,每年都要把旧草翻一次新,父亲趴在房子上面,怀孕的母亲心惊胆颤地爬上梯子,把麦秸秆一把一把地递给父亲,我也在最下面帮忙传草。”对,翻修屋顶的原材料。这段描摹,不仅仅生活的真实,同时会令人猜想:这个家庭为什么没人帮忙?为什么会让一个孕妇搭手做翻修的大活?
2
这个疑问,直到2021年6月同步悦读刊发蒋莉老师的小说《活成一棵树》时,方才恍然。从“(英子)坐月子没有人照顾。栓柱白天下地干农活,老婆子不伸手。三天就下河湾洗东西了。”作者通过同村同时生产男丁家的鞭炮齐鸣,烘托生女儿家的落寞,真实反映农耕人家重男轻女;从“英子自己下床了,炉子生着,加上几坨木炭,用冰铁锅炖着,咕嘟咕嘟地叹气。招娣、唤娣扒在锅台边,眼巴巴地望着。”到“英子盛两碗给两个孩子,留一大海碗给栓柱。冰铁锅里还剩下一些头头脚脚了。”英子“感觉鸡汤是苦的。”语言平实,通过白描呈现生活,不做渲染,这分真切更具张力。其中一句“(英子)母亲从山里捎来两只瘦弱的老母鸡。”从侧面反映了彼时山区的艰苦。客观,写实。
苦难生活,将女性坚强的柔韧激发了,“英子把生命掰成两份,一份给孩子,一份给土地,唯独没有给自己。生活递给她一个硬生生的词——撑着。”这样的语言,诞生于苦难,却予人以坚韧不拔的启迪。
小说《活成一棵树》写了栓子分家后,女主人英子在有了招娣、唤娣两姐妹后,憧憬中又迎来盼娣的情景:月子里婆婆不露面,自己给孩子烧吃;刚出月子即采茶,栓子长期在工地打工,年底归来,人瘦毛长,腰无分文……直到三个闺女全部考出大山,英子才从一生忙碌中发现自己活成孩子仰赖的一棵树。
由此终于理解散文《麦子黄了》中“父亲趴在房子上面,怀孕的母亲心惊胆战地爬上梯子,把麦秸秆一把一把地递给父亲,我也在最下面帮忙传草,从清晨鸡叫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因为贫穷,早年皖西地区多草屋,以麦秸秆翻新草屋是个大活,请茅匠不仅要管吃管喝,还要付工钱。贫穷,使一位渴望屋不漏雨的孕妇,爬高上低。而作者的朴实描述,却让人从中读出了一个家庭不屈不挠的勤勉,更读出了斗志。
作者没有因写苦难历程而一味苦难,而是笔触轻盈,掠过女孩少年时的欢畅。“母亲嘱咐我去拾麦穗,我很喜欢,其实我哪里是拾麦穗,不过是在田里和蚂蚁、蜻蜓逗乐罢了。”将童心跃然其中。“母亲就开始熬麦芽糖……熬一大盆放在窗台上,放学了,我和妹妹站着小板凳偷吃,用手指挑一点放到嘴里,味道很甜很甜,心都甜化了,连晚上做梦也是甜的。”一个“挑”字不仅炼达生活不易,更形象勾勒了女孩的乖巧。“上学时,我一边走,一边吃着母亲做的葫芦饼,抹点黄豆辣酱,那香味一直温暖着我饥饿的童年。”固然艰辛,文字间悄然跳动着童年倏然而至的简单快乐,让人感受中苦难阴霾中乍现的阳光。
终于,奋斗中的一家人,“日子总是在一天天变好……勤劳的父母艰难地将我们姐妹抚养长大,父亲在工地打了二十多年的工,供我和妹妹上了大学,如今各自成家立业,不甘心落后的他们还在城里买了三居室,农忙时,乡下采茶种地;闲时,城里住上三五天,甚好。……艰难的日子都过去了,苦难最终变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还有父母勤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麦子黄了》)“如今,三个女孩子都走出了大山,坐上了开往大学校园的列车,英子坐在院子的一角……抬头望那一棵白杨树,她已经许多年没有认真地看过了:叶蓁蓁,枝干粗壮,树皮皲裂,在风中傲然挺立,像极了自己。”(《活成一棵树》)既是文字,又是当下的真实。
从散文《麦子黄了》到小说《活成一棵树》,创作时间跨度整整时隔一年。可以看出作者将生活真实感受在心底反复沉淀提炼,涓涓细流服从创作主题需要,不同于日记记事,不求一吐为快,以此确定生活素材取舍。这种认真创作态度,值得畅导学习。
写作中如何表达苦难,引人深思,并赋予他人以向上力量,同样反映了作者劝人进取的创作态度。
3
时光匆匆,间或从微信圈里,知悉蒋莉老师始终在写格律诗,忙碌着录制电化教学中课文朗诵,通过引导学生练毛笔字、组织作文评比,在十六年的语文教学岗位愈发得心应手,颇有成绩。
2023年元月初,读到蒋莉老师随笔《黄山是吾师》:语言活泛,叙事由景及心,由物及人,从黄山之景喁喁而著,开阖之间,意气风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写作状态。“十六年前,一座山在等我。我是喜欢回忆的精神流浪者。”平实中透着灵动,引人探究,“大学快毕业的前一年,我们结伴去了黄山。”这才点明山是黄山,在等她。这比直接写想游黄山、游黄山,在赋予拟人手法后,一个倒装句,生动有趣。
“那时,看山就是山。我们站在大山的肩膀上,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渺小。”话中藏话,既有时光流逝,又隐约道出今时感受不同。“直奔迎客松去了。原因就是它有名气。少年看着一棵树,欢喜。青年看着一棵树,欢喜。老年看着一棵树,欢喜。”心愿得偿,此处“欢喜”与“山在等我”有了呼应,将欢喜之情又递进了几分。
作者写鹰,“雄鹰在山顶盘旋,确切地说,是飞过我们的头顶,画了一个圈,带着松树的骄傲,飞走了。那是一只有梦想的苍鹰。”是鹰又不是鹰,这处比拟的运用,抒发了学有所成、将出校门年轻学子的志向高远。
这种比拟手法继续,“风读不懂一棵树的浪漫,我也读不懂,我试图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也做迎客松。貌似这棵树春祺夏安,秋绥冬宁。一年四季皆安好。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咀嚼一下,做树当做迎客松,襟怀坦荡。这是愿望,是憧憬。“我们是惧怕风雪的。松树也会。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坚韧是活着时最美的姿态。迎四海宾客,送八方悲欢。”赋予松树思想时,作者也有直面生活、直面未来挑战的思想准备。
“岩石有裂开的迹象,松树的小种子从干裂的岩石里苏醒,大松树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它,”则直观写出彼时即将走向社会的惶惶不安。“我的内心是缺少风雪的,以至于,我很脆弱。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吗?不,我是温室里的草。倔强的一棵草。”这时作者已然做出了抉择:平凡,独立,自强。“我和石头是有隔阂的。它们那么飒,那么高,我站在石头的面前是自卑的。”大量比拟的运用,真切写出了内心不安。
这分不安,随着对黄山挑夫、抬轿脚夫的观察,汗滴八瓣也要抵达山顶,为了生存不屈不挠地跋涉,作者福至心灵,顿悟“我遇到了一座山。我是幸运儿。山打破了我的认知。我的格局打开,山带我走上了更高的境界,山是我的贵人。”“好好活着,就是一种信仰。”这种顿悟,是欢喜的。
十六年后的今天,蒋莉老师在读《徐霞客游记》后写道“徐霞客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远方,走进自然的灵魂深处。他博览全书,独立思考,他笔耕不辍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实践探索的结果,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进而认知“他是荒野大师,他在用生命探索文学。司马迁是,李时珍是,鲁迅是,郦道元也是。历史的长河中,一本巨著的背后就有一个荒野大师。中国的文人是缺乏`吃苦'精神的。”直言“有力量的文字是藏在山中,流在河中,包裹在石缝中……”
现在明白为什么《黄山是吾师》。长期诗词创作的熏陶,使
蒋莉老师在文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纯熟,感人,让人掩卷深思……
哦,忘了介绍蒋莉老师:教师,六安作协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安徽诗词协会会员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