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特辑芳草集谈天说地
课选·语言——写作语言运用的要求

课选·语言——写作语言运用的要求

作者: 雨尘玲 | 来源:发表于2021-12-02 11:42 被阅读0次
选取来源:现代基础写作学,第七章—语言,第3节—写作语言的运用—写作语言的运用要求。因过长有删减。

写作语言的运用要求:

写作语言运用的审美效果,必须在文章的整体效果中衡量,即在词与词的配合中,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在语言体式的不同选择中来把握。

一、纯粹

1.要符合汉语使用规则

(1)不滥造、生造词语。                      如果现有词汇够用,就不必去创造新词。如:老人年近八旬,却不衰迈,一双睿慧的眼睛,矍矍有神。 这段文字中,“衰迈”——“衰弱”与“老迈”杂糅;“睿慧”——“睿智”与“智慧”各半;“矍矍”,疑应是炯炯”,现在多用矍铄来形容老人的精神气。“衰迈” “睿慧”  “矍矍”属于滥造词。像这样的词在我们汉语言中已经够多了,不必再翻造。即使读者明白作者的意思,但也会感到别扭、做作,反而削弱了语言的表现力。
(2)不随意更改词语的结构形式。      语言的形成是约定俗成的,在写作活动中我们要遵守汉语言使用规则,不要随意更改。如“洗澡”——“洗了个澡”是可以的,但是“休息”—— “休两天息”就不符合汉语言使用习惯了,所以我们不要硬拆词语,不能随意更改语言搭配关系。

2.规范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写作活动中适当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可以发挥我国文言词简洁凝练的表意特点。比如我们在公文写作中,常用的“兹有” “鉴于” “当否” “务须” “切切” “特此”等惯用语,都是文言词,使文章语言表达简洁有力。但不要滥用文言词为文言而文言的生硬搬用,只会倒读者胃口。如:野牛牡者强壮健美,牝者稍逊。“牡” “牝”现在已经不通俗了,不如以“雄” “雌”或“公” “母”来代替。

二、恰当

“纯粹”说的是语言自身的素质,“恰当”则要着眼于“词”跟“意”的关系。陆机《文赋》中有句名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可见语言使用要恰当,要“文逮意”需先“意称物”。

1.“意称物”

(1)正确认识表达对象。                  写作活动中要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情形。近年来一些媒体刊登了我国政府对贪污腐败分子和一些犯错误同志的处理决定,从中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文字:
    撤销其原任党内的一切职务,并建议撤销他党外原任各种职务。            所谓“原任职务”就是从前担任过的职务而现在不担任了;既然不担任了,撤销什么呢?撤销总是撤销现任职务。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是发现某人有重大错误,在审查时已经停止了他职权的使用。但是在做出撤职决定前,并未“正式”撤销其职务,所以说“原任职务”是不对的。这类错误是和作者未能正确认识事物、细致分辨词义分不开的。
(2)要正确理解词意。                        如:去屑止痒洗发露是其他洗发露无与伦比的。                                    此人对比他强的同伴即恶如仇。          前句中把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当成“无法相比”。后句把“极恶如仇”理解成妒忌到了仇恨的程度,这些词语使用都出现了错误,由于理解词义不正确,造成与自己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相背离,从而出现“意不称物”的现象。

2.“文逮意”

(1)选词要切合表现的内容。          在运用语言时,要慎重,仔细揣摩。例如下面鲁迅修改《藤野先生》中的一段(原稿):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一到浙江,使用红头绳记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运往北京便请进温室,且美名其曰“龙舌兰”。                芦荟生长在南方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从福建运到北京,气候变化大,当然要立即请进温室,所以作者改用了“……一到……就……”。而北京秋末收到的大白菜,在比北京温暖的浙江可以保存一段时间,能在水果店里存放,用不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改为“……运往……便……”就行了。(改后)
(2)辨析近义词差异。                        一是辨别意义的轻重、程度大小,如“希望” “盼望” “渴望”后者比前者表示的主观愿望强烈,程度大。二是区别范围大小,如“事情” “事件” “ 事故”前者比后者所指范围大。三是区别概念的层次不同,如“食物” “水果” “桃子”都可以指同一事物,前者比后者概括的程度要高。四是区别近义词的不同用法,了解它们的词性和搭配对象。
(3)区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如鲁迅《拿来主义》中的一段话: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混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憋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这段文字中“孱头” “混蛋” “废物”都带有强烈鲜明的贬义;另外一些词,如“徘徊” “算是” “憋进” “大吸”等,在这个特定语境中,也带有贬义,表现了作家的否定态度。
(4)语言运用要符合语境需要  。        语言运用在词义相符的情况下,还要注意与语境符合,适应读者接受的要求。洪迈《容斋随笔》记载,范仲淹写了一篇《严先生词堂记》,最后有几句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觏读了这篇文章,对范仲淹说:“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薄,而‘徳’之承之……”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一字之易,果然气象辽阔。
(5)语言运用要适合语体需要。

三、平易

平易,是要求文章语言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1.少用艰深语
2.不堆砌辞藻                                  如:生活之途每一步,都颤动着一颗踟蹰着的缱恻难舍的心。    这里堆砌了几个词,连意思也不甚明白了,是说做事总是犹豫不决,不易摆脱情感的纠缠?

四、生动

1.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如:晴朗(一般表达)                    万里无云(形象化了)
  响晴(更有表现力,天气晴得似乎发出“响声”。)

2.选用新鲜的词语

如“努努嘴” “摊摊手” “住新房” “吃饱饭”等,这些词语的使用都很口语化,使用了群众口头的新鲜语,打破常规,接近群众,显得生动活泼。

3.灵活使用语言

    像脍炙人口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又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翼”字就是把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有时人们为了传达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把使用的语词进行主观变形,比如刚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往往把7月或6月称为“黑色的月份”,就是因为那时对于考生、家长是个紧张、沉闷的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选·语言——写作语言运用的要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dy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