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准备要上《苏轼的群文阅读》的同课异构。
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因此难度系数很大。
群文阅读最少要三篇以上,初中的课本中共选了苏轼五篇作品,但是其中三篇在九年级,一篇在八年级下册,也就是说,听课的孩子们只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太难了,孩子们接受不了;太简单,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小学苏轼的诗词大多是写景的,用来跟《记承天寺夜游》群文阅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如果选择初中的,就要面临孩子们没有学习,不理解诗意的情况。
先在网上看了无数的课例,然后发现很多的课例都针对的是九年级学生或者高中生。一时间,完全没有了思路。跟组内的老师交流,希望得到点思路。后来便试着确定《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因为这三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写的,能反应他心态的变化。
作品选好了,还是没有思路。有老师提议让从写景角度出发探究,有的让从人物心情变化探究。但是都没有一条线,可以串起来。只能先思考,继续看课例。
晚上躺在床上,继续整理三篇作品,继续深究意思,看看能从哪个角度切入。结果发现,没有一点头绪。只能跟同房间的老师聊天,汲取她平时教学的好方法。
后来实在太累了,就钻被窝睡觉。思绪却不由自己,一直在三篇作品中行走。我自己才明白,一个好的课例,真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的。
迷糊中,突然有点灵感,赶紧爬起来,拿起手机,记录下来。
大概思路即以“闲”串起来,“闲”之因,“闲”之景,“闲”之情,“闲”之境,“闲”之语,主题就叫“闲”谈苏轼。
把这些全部在手机上写出来,又想到了一个导课,于是又继续写。
等所有的写完,一看手机,已经凌晨多了,于是放下手机,抓紧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听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