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读《人类简史》,今天说到“快乐”。
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这本书快完结了。它从人类的演化出现,到农业保证了食物,再到科学实现了发展,现在已经开始讨论“人类的快乐”了。
有两种说法:第一,快乐是主观感受,“我觉得快乐就是真快乐。”代表人物卢梭。第二,快乐是生物化学现象,大脑分泌多巴胺,就快乐了。(不过,我觉得这个叫快感,跟快乐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种说法,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不好控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让自己感到快乐?一般都认为满足欲望就能感到快乐。是的,在某种程度以内,满足欲望确实会感到快乐。但是,也有两个问题,1、欲望会变的越来越多,要满足它就越来越难,快乐也就越来越难,最后总有满足不了的欲望,从此不再快乐了;2、快乐的感觉不持久,高兴一段时间后,就感觉很平常了。这是因为大脑有一种适应机制,所有情形下,我们既不会长期快乐,也不会长期悲伤。嗯,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思。
第二种说法,很西方。生化科学研究认为,快乐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人类大脑中分泌多巴胺,血液中某种元素含量增大,于是我们就感到快乐。理论上来说,服用对应的药物,就能让人一直感到快乐。
按照这种理论,如果“快乐”是人类的最终追求的话,那人类用上万年的时间创造的文明又算什么呢?大家投入几十亿资金研发“快乐药水”就好了,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显然,快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从生理上看,人类快乐时,体内会分泌特定元素;但不是生理上分泌了特定元素,就能称为快乐。比如,在你挨揍时,给你注射特定元素,这时产生的快乐不是真快乐。
又有研究说,“快乐”跟意义有关系。当人类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满足感就会比较大。比如穷人充满理想,就比富人麻木不仁要更感到生命的满足。(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穷和富”都在一定的程度之内。太穷,会影响生存;无上限的财富,会让人无感。)
总之,关于快乐的理论众说纷纭。最终还是佛教厉害,佛教专业研究“快乐”2000年,最后的结论是“放弃对快乐的追求,就是真快乐”。这样一来,无论是主观快乐论,还是客观生化快乐论,都成了佛教鄙视的“嗔”和“痴”,那么一个无欲无求的人,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佛教也有答案,今生努力修行,无欲无求,修的是来生。你看,逻辑严谨而自洽。
不由想起《金刚经》最后一句:【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