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古诗背后的历史,敬小人物的信仰

读古诗背后的历史,敬小人物的信仰

作者: 亲爱的大脸怪 | 来源:发表于2023-04-05 18:34 被阅读0次

一次偶然的机会,淘宝首页推荐了《长安的荔枝》,被这个题目吸引,我也是鬼迷心窍点进去看完了推荐。大致是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的故事,是马伯庸的“见微知著”系列。对于马伯庸我不甚了解,一直以为他是写喜剧小说的。但好像正是这次缘分,我心中便有了此书的影子,想着买回来再读一读,想必内心仍是出于对古诗的向往。

再次遇见《长安的荔枝》,是《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的热播,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在吐槽演技和此剧的曲高和寡,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原来这便是“见微”的小说写法。直到Z-Library电子小说的重新启动,绍兴培训时,我终是有时间翻阅了。

网上的评价是“脑洞大开,虽是历史小说,但是看到的却是自己。”作为文科生,对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传颂的爱情,总有过很多幻想,但没有想去探寻这远在五千余里的鲜荔枝又是如何运到长安。本书正是以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来折射大唐宏观社会。小说一开场环境设定主人公“李善德”京城置业,背负房贷。这是一个算学有真本事,职场谨小慎微的大唐打工人,因为请假买房,也因为好欺负,当天被骗着接下主线任务:鲜荔枝转运使。人人皆知烫手山芋,他也深知这不可能任务,最好办法就是与妻子和离一人承担所有。李善徳身上有小人物的卑微无奈,官场几十年却也还存着几分壮志未酬的雄心: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体质内呆了一辈子的李善徳,也有幸交到了韩洄和杜甫这样的朋友,特别是韩十四,他在李善德任职“荔枝转运使”期间,多次为他分析局势和利弊,提供不少有效的帮助。韩十四对于职场上的弯弯道道比起李善德和杜甫都要清楚明白,其中一句“和光同尘”更是道尽职场生存之道。眼看李善德转运荔枝之法就要实现了,何履光他们却想派人追杀李善德,鱼朝恩也不怀好意想要抢功劳。究其原因就是其他人没有得到利益。所以好事要和他人分享,做事要强调团队,尤其是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大家都有利可图,才能顺利办事。我想起《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有能力有抱负,但是在管理上却四处碰壁,当时的水书记讲了“和光同尘”的精髓,告诉他管理别人就是一种协作,有时候也要调整自己的步伐。在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鲜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想要在贵妃诞日,及时奉上,这背后离不开李善徳的谨慎算学。五千余公里的每一条路,在李善徳一次次推演中成竹在胸,我们也在文字中看到了马伯庸对于历史的熟稔,信手道来。全文的高潮应该在李善徳那三次运送试验:二月初春,他踏上了亲自丈量“长安——岭南”的旅程,白天埋头狂奔,晚上研究驿路,到达广州后,又马不停蹄的研究荔枝保鲜之法。光算还不算完,他根据各种保鲜之法的特点进行组合,设计了四条各有优劣的路线,派出骑手亲自实验,他自创的脚程格眼,清晰明了,连胡商都忍不住请教。他将满身精力都投入到如何运送荔枝鲜的目标当中,他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如何运送荔枝鲜当中,任务如此艰难,但凡他有一点私心,一骑红尘荔枝来的历史奇迹都不可能发生。大家都知道岭南距离长安十分遥远,但是到底有多远呢?李善德用步伐告诉我们答案:五千四百四十七里。

多少人初入官场时都是一心热忱,满腔抱负,然而见识到上层的繁华,官场的腐败之后,还有几人能保持这样的初心。李善德做到了。任务完成之前,面对屠刀临头的威胁,李善德可以丝毫不怵的向杨国忠讲述荔枝转运的法子,结合试验详细解说,成功取得杨国忠的帮助。

在任务完成之后,面对杨国忠的利益许诺,他也不忘过程中见到的层层加码,费用下放。“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从何而来?只能从底层榨取,从附户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谈何不劳一文?”他的初心支撑着他直面愤怒的权势,与之摊牌,瘦弱的身躯里爆发出的能量,震撼的堂堂卫国公都不敢动弹。李善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不,他早预料到了,但是他仍旧这样做了,这是他无法违背的初心,如果不做,就是他无法排解的心病。

他的算学、信仰、赤诚与初心支撑着他完成了运送岭南荔枝入长安这一神话版的壮举,扭转乾坤,给他递上来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但同时,也是这些特质让他无法忽视成本摊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也无法无视这些苦难,流放岭南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灾难。

书中也有些昙花一现的人物,如自出生之时即为奴的林邑奴,在短短的一生中只感受到打骂凌辱,李善德对他的尊重,让他即使生生跑炸了肺,最后葬身虎腹也要报答林的尊重;如一直被城人瞧不起,也瞧不起城人的阿僮;如开始想要牟利但被李善德真诚感动的苏谅;如我嫁的人是他,又不是长安的李善德的妻子。我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真诚,看到了生命力。

《长安的荔枝》写的是古人,我却从中看到了自己,也感受到了马伯庸直击灵魂的文字力量。

(最近因为去看了马伯庸的书,去绍兴师爷馆的时候,特别关注了师爷擅长的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各方面才能)

蔡玲玲

写于2023年4月4日

相关文章

  • 此情可待成追忆

    有个问题穿越时空:读古诗到底读的是诗背后的故事,还是诗句本身的美?关于这个的争论,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李...

  • 看不够的中国史

    你喜欢读中国历史吗?你有信仰吗? 历史承载着我们的血脉,就是我们的信仰。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为人处事,历史便是修身齐...

  • 请亲敬历史

    《请亲敬历史》 酌选亲敬一词, 以抒油然生意, 历史不止几本教科书。 婉劝读点历史, 先有亲近之情, 渐入礼敬之意...

  • 始祖之始

    小人物的社会地位卑微却不自贱轻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传承方式。敬天地,拜祖宗,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一种历史书...

  • 历史上有没有小人物改变历史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历史多是“大人物”的历史,鲜有人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其实呢,历史的发展有很多是这些小人物推动的呢。那这...

  • “历史”背后的“历史”

    1.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何以明智呢? 大概是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而人们却总是常常容易忘记。 不仅如此,同...

  • 非常愤怒,必须糊,227事件评论摘要

    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 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 敬不随波逐流的自我 敬情感信仰和骚动 敬一切禁忌 敬佛陀,敬同性恋,敬任...

  • 天赐晚秋,情满于山

    和孩子日读古诗词 九月十七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给孩子的译文故事:...

  • 读书有感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我认为信仰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

  • 敬小人物

    庸人未必庸,圣贤未必贤。不攀高枝,做一个独立干净的自己。 在冰冷的石缝间追寻着人格的润土,只为了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古诗背后的历史,敬小人物的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q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