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淘宝首页推荐了《长安的荔枝》,被这个题目吸引,我也是鬼迷心窍点进去看完了推荐。大致是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背后的故事,是马伯庸的“见微知著”系列。对于马伯庸我不甚了解,一直以为他是写喜剧小说的。但好像正是这次缘分,我心中便有了此书的影子,想着买回来再读一读,想必内心仍是出于对古诗的向往。
再次遇见《长安的荔枝》,是《显微镜下的大明丝绢案》的热播,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在吐槽演技和此剧的曲高和寡,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原来这便是“见微”的小说写法。直到Z-Library电子小说的重新启动,绍兴培训时,我终是有时间翻阅了。
网上的评价是“脑洞大开,虽是历史小说,但是看到的却是自己。”作为文科生,对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千古传颂的爱情,总有过很多幻想,但没有想去探寻这远在五千余里的鲜荔枝又是如何运到长安。本书正是以一项将鲜荔枝运逾千里之距的艰难差事来折射大唐宏观社会。小说一开场环境设定主人公“李善德”京城置业,背负房贷。这是一个算学有真本事,职场谨小慎微的大唐打工人,因为请假买房,也因为好欺负,当天被骗着接下主线任务:鲜荔枝转运使。人人皆知烫手山芋,他也深知这不可能任务,最好办法就是与妻子和离一人承担所有。李善徳身上有小人物的卑微无奈,官场几十年却也还存着几分壮志未酬的雄心: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体质内呆了一辈子的李善徳,也有幸交到了韩洄和杜甫这样的朋友,特别是韩十四,他在李善德任职“荔枝转运使”期间,多次为他分析局势和利弊,提供不少有效的帮助。韩十四对于职场上的弯弯道道比起李善德和杜甫都要清楚明白,其中一句“和光同尘”更是道尽职场生存之道。眼看李善德转运荔枝之法就要实现了,何履光他们却想派人追杀李善德,鱼朝恩也不怀好意想要抢功劳。究其原因就是其他人没有得到利益。所以好事要和他人分享,做事要强调团队,尤其是领导和同事的帮助。大家都有利可图,才能顺利办事。我想起《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有能力有抱负,但是在管理上却四处碰壁,当时的水书记讲了“和光同尘”的精髓,告诉他管理别人就是一种协作,有时候也要调整自己的步伐。在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鲜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想要在贵妃诞日,及时奉上,这背后离不开李善徳的谨慎算学。五千余公里的每一条路,在李善徳一次次推演中成竹在胸,我们也在文字中看到了马伯庸对于历史的熟稔,信手道来。全文的高潮应该在李善徳那三次运送试验:二月初春,他踏上了亲自丈量“长安——岭南”的旅程,白天埋头狂奔,晚上研究驿路,到达广州后,又马不停蹄的研究荔枝保鲜之法。光算还不算完,他根据各种保鲜之法的特点进行组合,设计了四条各有优劣的路线,派出骑手亲自实验,他自创的脚程格眼,清晰明了,连胡商都忍不住请教。他将满身精力都投入到如何运送荔枝鲜的目标当中,他将所有积蓄都投入到如何运送荔枝鲜当中,任务如此艰难,但凡他有一点私心,一骑红尘荔枝来的历史奇迹都不可能发生。大家都知道岭南距离长安十分遥远,但是到底有多远呢?李善德用步伐告诉我们答案:五千四百四十七里。
多少人初入官场时都是一心热忱,满腔抱负,然而见识到上层的繁华,官场的腐败之后,还有几人能保持这样的初心。李善德做到了。任务完成之前,面对屠刀临头的威胁,李善德可以丝毫不怵的向杨国忠讲述荔枝转运的法子,结合试验详细解说,成功取得杨国忠的帮助。
在任务完成之后,面对杨国忠的利益许诺,他也不忘过程中见到的层层加码,费用下放。“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从何而来?只能从底层榨取,从附户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谈何不劳一文?”他的初心支撑着他直面愤怒的权势,与之摊牌,瘦弱的身躯里爆发出的能量,震撼的堂堂卫国公都不敢动弹。李善徳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不,他早预料到了,但是他仍旧这样做了,这是他无法违背的初心,如果不做,就是他无法排解的心病。
他的算学、信仰、赤诚与初心支撑着他完成了运送岭南荔枝入长安这一神话版的壮举,扭转乾坤,给他递上来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但同时,也是这些特质让他无法忽视成本摊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也无法无视这些苦难,流放岭南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灾难。
书中也有些昙花一现的人物,如自出生之时即为奴的林邑奴,在短短的一生中只感受到打骂凌辱,李善德对他的尊重,让他即使生生跑炸了肺,最后葬身虎腹也要报答林的尊重;如一直被城人瞧不起,也瞧不起城人的阿僮;如开始想要牟利但被李善德真诚感动的苏谅;如我嫁的人是他,又不是长安的李善德的妻子。我从这些人的身上,看到了真诚,看到了生命力。
《长安的荔枝》写的是古人,我却从中看到了自己,也感受到了马伯庸直击灵魂的文字力量。
(最近因为去看了马伯庸的书,去绍兴师爷馆的时候,特别关注了师爷擅长的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各方面才能)
蔡玲玲
写于2023年4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