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是五六岁的时候。幼小的我简直是好奇心旺盛,因为家人说吃过期的药会死,我就偷拿了一点过期的药片来吃。结果吃了之后没有任何反应,略感觉有点失望,估计药片过期会导致药效减弱而不是毒性增强。那时候以为,死只是人的一种状态,和睡觉没什么不同。
后来再也没尝试过这么无厘头的做法,只是会在参加葬礼的时候,了解到死亡的消息。河南最北部小县城的葬礼,有很多传统的规矩,来的宾客什么亲疏远近要磕几个头,好多我到现在也没懂。印象里只有在露天的院子里外,一桌桌宾客闷声吃饭。时不时来了新的客人,灵堂会传来一阵哭声。感觉死亡是悲伤的沉闷的令人厌恶的,也不知道为什么。
高中时期开始很喜欢看书,想了解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中不一样的人,还有他们的活法。有一次读到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世人都在为死亡哭泣悲伤,他为什么还能击缶唱歌?还有竹林七贤的嵇康,在母亲去世之后喝酒吐血数升,对来吊唁的名士们白眼相看,只跟嵇康在灵堂又喝又唱,真是随性不羁。我开始慢慢思考,死亡是什么,如何对待死亡,如何对待生命。
高三下半学期姥姥去世。她卧床两年,期间一直当骨质疏松在治,再次检查确诊的时候已经是癌症晚期。她对我要求很高,也一直激励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尽管方式严苛又不太近人情。当时我面临高考压力,逼自己继续疯狂学习。内心感觉很麻木,感受不到悲伤痛苦。直到五年后到香港大学读书,又经常想起她,想着姥姥如果在的话应该会很开心吧。又过了五年,姥爷去世了。后来不到一周之内,家里最漂亮的一条鱼换水莫名其妙死了,送给朋友的小猫咪也突然死了一只,好像姥爷把它们带走的一样。现在感觉很颓然,自己无论多努力,都阻止不了他们任何一个的离开。或许只能做的就是再努力一些,让父母和自己身边的人都过的更好,活着的每一天舒心自在,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生命很脆弱,任何一个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以导致死亡,温度/湿度/辐射/含氧量/皮肤压力......也想过没有死亡,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好一些。但恐怕,经济规则都会重新洗牌,毕竟多数产业的基础都是人在延缓/避免/准备衰老或死亡。附上一句诗:(梭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