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戒学堂读书简友广场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

《忧郁的热带》读后感

作者: 理查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2-20 12:35 被阅读0次

    一、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1908年11月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2009年10月卒于法国巴黎,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终身荣誉教授。

    出生于布鲁塞尔的斯特劳斯,因其父是旅居比利时的法国犹太画家,在父亲的引导下,自幼便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列维.斯特劳斯随全家迁回巴黎,并在巴黎读完中学与大学,直至获取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以及大学教授等职位。迁回巴黎后,年幼的斯特劳斯父亲给全家在巴黎购置了一套别墅,自此这里成为了斯特劳斯少年远足以及日后满足研习地质学的场所。慢慢的,在这座别墅内年幼性格孤僻的斯特劳斯号称拥有了三位“情人”,即地质学的地层构造、马克思的社会构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构造,诸多“情人”均为斯特劳斯日后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开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斯特劳斯对哲学产生痴迷的程度,并醉心于研究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日后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主要受三位大师的思想的重要影响,即受心理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醉心于三位大师的思想。1934年一次偶然机会,斯特劳斯得到了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职席位。于是1935年2月,其乘坐的航船从马赛出发,途经巴塞罗那、卡迪兹、阿尔及利亚、卡桑布兰卡、达喀尔前往巴西。1935年至1938年,因与同仁们在教学上产生了分歧,遭到了排挤,于是这期间,斯特劳斯开始到巴西腹地去采风,收集土著物件考察当地土著社会状况,同时在实践中自学了诸多人类学调查方法。

    1939年返回法国,但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受制于自身犹太身份的缘故,1940年9月在好友的帮助下,来到美国避难。直至1947年才重返法国。旅美期间斯特劳斯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己特殊的思想财富。1955年出版《忧郁的热带》,主要回忆其20世纪是30年代考察巴西土著生活的田野调查活动,书籍一经出版立刻引出轰动,进而标志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成功创立。自1959年起斯特劳斯任法兰西学院教授,直至去世。

    在素重人文科学理论的法国文化中,二战后曾评出两位拥有“民族思想英雄”之称的思想家,即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斯特劳斯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神学等诸多领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亲属关系、古代神话、原始人类思维本质三大方面,被认为是“所有流派思想者的财富”,国际人类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的人类学家。

    二、何为结构主义人类学?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最大成就便是开创了结构主义人类学,了解结构主义人类学,首先需要弄清楚何为“结构”。最新版《新华字典》给出这样的解释,所谓结构指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如建筑物承重部分的构造等。其实字典解释的“结构”与列维.斯特劳斯阐述的结构,有着本质区别。

    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结构”蕴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字典解析的模式。在斯特劳斯理论中,结构是由若干成分组成的,且任何一种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换句话说,结构由多种互相联系的元素构成,任何一种元素都对结构产生本质变化。比如一麻袋土豆,里面虽然也包含若干种元素,但拿出任意一个土豆,均不会影响对一麻袋土豆产生本质影响,而这并不是斯特劳斯定义的“结构”。第二点,结构有可能排列出在同一类型的一种模式中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也就是说,组成结构的元素相互之间可能包含出若干联系。第三点,结构能够预测出其中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变化时整个模式将出现怎样的变化。第四点,在组成这种模式时应做到使一切被观察的事实都可以成为直接被理解的。换句话说,能够被我们所观察或被理解的事实,均属于结构。

    依据列维.斯特劳斯理论,不难看出其研究的重点并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而是侧重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下棋讲的“一招错,满盘输”便是相互之间的关系运用。其实斯特劳斯倡导的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告诫人们万事万物不是由事物本身决定,而是由关系决定。比如我们每人身处世界,谁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禁闭,自然、社会、情感等无时无刻都与我们相互连接,这正是结构主义的核心内涵。好比沙滩上的脚印,虽留下深深的印痕,但海浪袭来,脚印冲刷不见,然沙滩及周围一切却未曾受到丝毫影响。

    严格来说,结构主义并不是列维.斯特劳斯首创。二战期间,受制于自身犹太身份的斯特劳斯,避难美国,却因祸得福学习众多哲学思想,其中包括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系统而构成这一系统的元素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实体,换言之语言是一个由对比和相互关联的元素构成的。

    依据结构语言学的理论,列维.斯特劳斯承继了语言和言语之间深层结构的对立结合的相互关系。换言之,斯特劳斯继承了语言中“能指”与“所指”的符号思想。所谓“能指”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所指”指特定声音指称的意义。举例阐述一下,我们都知道跟椅子搭配的家具用中文叫做“桌子”,用英文叫做“table”,中文的“桌子”与英文的“table”虽发音不一样,表达的意义确实一样的,换言之发出不同声音的二者即为“能指”,蕴含出相同的意义即为“所指”。

    列维.斯特劳斯生活的年代,人类学只是一门与任何一门科学均没有相连,且依附于社会学的普通学科。当时的人类学家研究事物更侧重传统的田野调查,更看重现象本身的性质,因忽视现象之间的关系,致使研究很难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理。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自己创办的结构人类学中,以“结构”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现象中找寻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其深层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普世哲学

    列维.斯特劳斯创立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是结合历史、艺术、民族、政治、宗教、神学、地理、经济等多门科学形成的一种普遍有效的整体。其不仅要解决某一系统内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找出各个系统、各个领域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打破这些现象之间的绝对界限,使之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助人类学家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在斯特劳斯看来,一切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二元对立的关系,每个关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根据自己在对立关系中的位置被赋予其本身的社会价值。

    正因此,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对整体的强调,要求人们尽可能找出各个现象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整体的部分。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即是“分割”与“编配”。举例论证,当我们把一块高档全新的手表拆解分割之后,再重新组装编配,此时的手表同最初的样式已然出现诸多不同。不仅一块手表可以“分割”与“编配”,在斯特劳斯看来,亲属、图腾、神话、宗教、氏族等多种现象之间的若干元素均可以“分割”与“编配”,而这种并不是粗浅的表层结构、情节结构,而是只有通过“分割”与“编配”才能发现的深层结构

    三、内容概述

    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经出版便立刻引起轰动,成为当时人们争相追捧的畅销书籍。类似中国茅盾文学奖的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评委会龚古尔学院,更是盛赞这部经典著作,并多次表示只因此书不是小说,否则一定可以获得龚古尔奖

    《忧郁的热带》,作为一本融汇了人类学、社会学和结构学的专业“游记”,其华彩的词藻甚至比绝大多数文学名著还要优美,引发的共鸣甚至比一般意义的哲学思考还要深远,遂全球闻名,并开创出一门全新的流派,成为一部经典著作。《忧郁的热带》主要回忆20世纪30年代,作者亲访亚马逊河流域与巴西高地森林,亲身探访神秘的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吐比卡瓦希普等几个原始部落的经历,亲眼见证原始部落的婚姻、图腾、氏族、神话、宗教等特殊符号。在丛林深处找到还原于最基本形态的人类社会,引发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

    作为一部经典的非学术性人类学著作,斯特劳斯用一种轻松而睿智的笔锋,略带着观察事物所需的谨慎,将法国人天生优雅浪漫的气质在热带风光的掩映下印入眼前。虽作为一部经典书籍,然对于记录这段奇幻探秘之旅,斯特劳斯最初并没有太大兴趣。当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升任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屡屡受挫,加之家庭变故、经济拮据,人到中年的斯特劳斯逐渐产生对时间流逝的落寞伤感之情。于是从1954年到1955年,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持续的激昂状态,无需事先构思,而是跟随自己的心境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最终完成经典的《忧郁的热带》。

    我讨厌旅行,我憎恨探险家”,作为全书的第一句话,立刻引发读者无尽思考,跟随作者开启一段神奇浩瀚的探秘之旅。青年时期的斯特劳斯一路从法国出发,来到巴西。漫长的航船旅行,跟随作者的魅力文笔,体验到航船沿途的惊喜与炫彩。尤其书中有几页关于航船途中落日的曼妙描写,充分体验出作者以小说家的浪漫和画家的热忱描绘的光和色、天和地,杰出的文学魅力让人为之动容。《忧郁的热带》一书中,探访多个原始部落,跟随华彩的文字,也让读者体验炙热的雨林风情,沉迷于宛若麝香草、牛至草、迷迭香草、罗勒草和乳香黄连木的种种香气之中,窥探出未开化的印第安人绝美的生活场景。

    沿途走来,不难发现,没有瑰丽的异国风情,没有浪漫的悲欢离合,只有凄苦却幸福的土著人,以及浮躁却机械的现代人。古老悠久的文明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殖民者强制植入的西方文化中心论。即使坐着魔毯来到南美这片抑郁的土地,来到亚洲的印度、人口稠密的欧洲,每一处的人类似乎都没有停下来反思,而是不约而同地陷入一种不可挽回的漩涡之中。书中斯特劳斯讲述探秘原始部落时躲过吹箭、避开疟疾、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饥饿的神奇经历,虽艰苦,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思考。

    热带的奇异景观和人类蒙昧社会的神秘是每一位真正旅行者的愿景。在亚马逊流域的吊床上思考,在行动缓慢的牛车上思考,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吐比卡瓦希普的男人会所里思考,一路探险,斯特劳斯不得不像土著人一样回归一种极其原始的物质文化,不得不摒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借助牛车与独木舟,不得不独自面对疾病、面对孤独、面对死亡。在这场近乎豪赌一般的原始部落探秘中,斯特劳斯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出具有启发性的美学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也许正是源自其内心流淌的艺术思维,也许只需伟大艺术大师的一点提示、一点隐喻,汲取的艺术养料,便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神话学说”。原始部落的探秘,让斯特劳斯愈发疑惑,南美洲曾经拥有强于欧洲数倍的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成为欧洲的殖民地。欧洲先进的现代文明,却暴露出诸多复杂弊端。经过原始部落的探秘,斯特劳斯告诉读者,漫漫长路,人类学不是那种一成不变,只知简单田野调查的单一学科,而是一种融入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更是一门助人类社会启程发展的“熵增学”。

    四、读后感悟

    提起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首先让人联想到野蛮的原始人一副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模样,反观文明的现代人却给人一副衣着光鲜、容光焕发的样貌。可以说人类社会俨然经历一个从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的过程,甚至曾经的殖民扩张时代也被普遍认为,是将现代文明带给了野蛮的原始社会的过程。同现代文明相比,难道原始文明真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吗?

    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回忆十几年前探秘南美洲原始部落的经历,经过与当地原始土著同吃同住,深入考察了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并最终认为“原始人的思维结构,与现代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在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严格来说,《忧郁的热带》并不能算一部旅行文学,就连斯特劳斯自己也认为,书中关于原始部落的描写仅仅是自我学术专著的一种延伸,一种自我经历的内在展现。创作《忧郁的热带》时,斯特劳斯适逢中年危机,工作家庭均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困苦的遭遇反而助其认真思考自己年轻时神奇经历。

    《忧郁的热带》全书可以说弥散着一种慢热的悲观主义,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内心深处抉择,全书深处无不隐藏着作者哀叹现代人日益失去与周遭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感官上、心智上、文化上的联系。原本作为人类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南美洲,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来临,诸多美丽的田园变成了腐败垃圾的集散地。过度的殖民扩张,宛若将脏东西撒在人类自己脸上一般,不仅破坏了当地最原始的风土人情,更滋生了该地意想不到的腐败。现代污染,一步步让原始部落沦陷。作者回忆自己年轻的所见所闻时,结合所思所感,将自身的愁绪与战后的民众情绪契合到了最高点

    游走于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斯特劳斯,在书中展示出一种不一样的哲学世界观,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着迷于“对称”与“倒转”的思考方式。书中文字深处无不在“我们”与“空无”之间徘徊。这种徘徊不只因为自我内心的焦虑、虚无、踟蹰,更像是一种精神分析本身和精神分析的反转。这种反转是一种“反身性”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是作者不断把自己的经验放到一些有轴线、向度和有倒转关系中的几何模型。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各个原始部落自我独特的风俗习惯、图腾制度。这些原始部落将各自的图案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将其描绘在身上、脸上,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学享受。这是对结构潜意识的沉思,一种原始与现代的结合。看似不对称的美学,却显示隐藏于原始人内心的不安、焦虑与冲突。

    结构的潜意识回声,可以在诸多不同社会和文化生化层面找寻,包括艺术、形而上学、社会体系,甚至聚落的布局方式等。《忧郁的热带》暗示着全人类之间有着一条共同纽带,既原创又系统化,既充满个人色彩又首尾相通。原始人与现代人看似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却有着异曲同工的结构关系。原始人是从事件中总结结构,现代人是先提结构,再归纳事件。换言之,这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只是把事件与结构相互颠倒了一下位置,但其底层逻辑却是一致的。看似远去的原始思维,其实从来没有被人类真正抛弃过。原始人好比“修补匠”,现代人好比“工程师”,我们每人经常在“修补匠思维”与“工程师思维”之间游走。

    当我们学习一门全新的学科,往往首先掌握其理论、概念,也就是掌握一套固定的风格,然后再利用这套风格去寻找、应用若干能激发创作灵感的具体事物,其实这就是现代人的“工程师思维”。然而当一些天赋异禀的人,或者熟悉某门学科知识的人,此时便运用了原始人的“修补匠思维”,先是被具体事物的美所打动,然后再寻找一个结构使这种美得以永恒。在历史发展变化的长河中,事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受到美学思潮、社会环境等各种外在力量的影响,相互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艺术作为事件和结构组合的本质,当偶然性的事件被纳入必然性的结构中,美感情绪因此诞生。

    其实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系统观察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这是一种从事件到结构的具体性科学思维,而不是类似从结构到事件的现代思维。结构有其独特的限定性,但因原始思维没办法包容不断涌现的新事件,故给我们一种落后现代思维的错觉。其实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是平等的,我们每人每天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这两种思维的相互转换,并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原始人有图腾象征,我们现代人虽不用像原始人那样将崇拜图腾描绘在身上、脸上,但依然将某件物品赋予了类似图腾一样的蕴意。比如“”,仅仅是一张纸,却因可以买卖交换物品,这张纸被人类赋予了特殊的功效。换言之,钱就是现代人眼中的“图腾”。

    阅读《忧郁的热带》不仅是一次精彩的阅读体验,更是一件带来人生改变的哲理事件。里面诸多原始部落的结构思维,醍醐灌顶般带来不一样的思维滋养。《忧郁的热带》一书中,将一群不满现状者集结到一个新的思想典范中,宛若编织出一幅完美的画卷,一切都在一个大结构中得到了天衣无缝的契合。书中渗透着一种悲观主义,一种逃避主义,一种仿佛让人看不到希望的保守主义。书名“忧郁的热带”,何为“忧郁”,其实除了作者写作时自身情绪的原因外,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完美概括了“忧郁的缘起”,完美讲述了作者困惑的根源。

    我的探险生涯,并没有向我展现一个新世界,反而是造成把我带回到原来的旧世界去的结果,那个我一直在找寻的世界在我的掌握之间消失于无形”。《忧郁的热带》作为一部非文学类作品,打乱了严肃学术著作、回忆录和旅行文学的边界,可以说是一种“混种”的文学。在这本书中,作者虽身处现代的西方世界,从南美原始部落探秘到亚洲伊斯兰世界,一路走来,一种悲观情绪愈发强烈。西方现代世界与亚洲伊斯兰世界,虽经济发展不一样,却有着企图毁灭一切传统、销毁一切时间的动机,一样是目光短浅、盲目乐观的抽象方案,一样是固执奉行教条主义,一样是漠视人类文化发展的蝼蚁心智。

    当我们一味沉浸于现代人的“工程师思维”,一味陷入鼠目寸光、漠视一切的失调世界,而忽视原始人的“修补匠思维”,那么即便身处新世界也很难焕发出新的色彩与光芒。好比带着一副面目狰狞的面具,站在舞台上表演,虽尽情演出,却无法亲身与观众眼神交流,无法真正体会观众的内心想法,无法让观众看到面具背后真实的容貌。

    慢慢的,我们会发现一味如此,我们将陷入一种“熵增”的怪圈。摘掉面目狰狞的面具,亲身感悟观众的实际体验,跳出固定模式,颠覆创新,将新世界与旧世界重新对立转换,实现“反熵增”,方能重新找回那个被我们毁掉的世界,找回那个丧失的世界。忧郁的困惑、幽暗的情绪渐渐也能走出黎明,迎来曙光。

    五、推荐书籍

    《实验室里的诗人:列维.施特劳斯》、《野性的思维》、《遥远的目光》、《面具之道》、《神话学》、《结构人类学》、《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亦近亦远:列维.斯特劳斯谈话录》、《物种起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忧郁的热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ws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