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吴苑曰:“佛氏戒定慧三等结习,慧为了语,慧之义不大乎?”慧之在舌机也,有狂、智之别焉。狂之不別有智,如智之不识有狂也。是智者智,而狂者亦智,两而别之,则金粟如来氏矣。如来氏取法,一芥可以言须弥,刹那可以称万劫。其中倒拈顺举,无不中道。即智者不自知,而狂者能耶?乃次慧语第一。
【译文】
吴苑说:“佛教中依次以‘戒定慧’为三个层次的研习功课,是‘无漏之学’,且其中‘慧’是最高层次的,做为终结性的功课,没有比‘慧’更高的修行了。平常所说‘大智慧’就是来自与这个‘慧学’,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如果将‘慧学’落实到说话的机锋之上,则又有‘狂’和‘智’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是彼此疏离、对立的区别,不是‘非此即彼’的区别,而是‘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关系,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说‘智’是‘智’,同时‘狂’也是‘智’。要是把‘狂’和‘智’放在一起加以区别的话,就如同传说中的那位说法可以天花乱坠的维摩诘的前世‘金粟如来’一般。《维摩经•不思议品》说,‘以须弥山的高广仍可以容纳于细微的芥子中,且芥子并无些微增减,而须弥山也没有些微减小’”同样的道理,刹那之间也可以与很长很长时间一样。这里的玄妙之处,颠来倒去,都合乎其内在的规律。这也是说智者自己察觉不出来,狂者也同样难以分辨。故而将“慧语”放在《舌华录》最前面这一部分。
【点评】
《舌华录》一共十八篇,每一篇的开头都会有一段总括性质的“吴苑曰”以及作者曹臣的评论。这一段话对我们理解其后的各则文字,往正确的方向去体会文字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第一篇“慧语”,强调这一篇中所选录的言说具有“正说、反说都有道理,都说得通”的特征。这里作者特别强调了一种看上去非常巧妙的关系,一种对立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大乘佛教中有一个典型代表任务就是维摩诘,也就是文中所称的“金粟如来”。在《维摩吉所说经》中,维摩诘是个富家翁,但同时他又是佛陀的弟子,只不过是幻化成富家翁的样子,以居士的形象示人,来度化世人的。经文中说维摩诘“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也就是说这位高人,跟一般的俗人没什么区别,也干着俗人的俗事,只不过他的修行很深。
这本《维摩吉所说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佛教中的“富人上天堂难于骆驼穿针眼”的问题。维摩诘虽然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身边娇妻美妾,还出入红灯区,但却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佛法高深的佛教居士。维摩诘的佛法修为还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高到连那有“智慧第一”之称的舍利弗都望尘莫及的地步。这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就是维摩诘与舍利弗、文殊、迦叶等佛陀弟子辩论的经过与内容。话说有一天维摩诘在家装病,佛派遣文殊师利等一众菩萨去看望他,他就借机与佛陀弟子论说佛法。维摩诘认为,人要得到解脱不一定出家,只要在主观上进行修行,那么虽然拥有荣华富贵却并不贪恋,虽拥有娇妻美妾却可以远离欲念。这部经书主要宣扬大乘佛教主张不离世间生活,发现佛法所在,提倡 “不二法门”,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有相与无相、有知与无知等一切分别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门,可得无生法忍,远离一切烦恼妄想,进入涅槃境界。维摩诘游戏人生,享尽人间富贵,而又精通佛理,即世间而出世间,以世间为出世间。这种境界使文人士大夫在他这里找到了理想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这里最典型的任务就是那个唐代大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这样的起名、起字的方式可见士大夫阶层对大乘佛教的接纳程度。直到近代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赵朴初居士的人间佛教,本质都是这种类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