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中观察自己,觉察自己的情绪、思绪还有身体的反应。当一种情绪升起,往往是外界的扰动带出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应,这时正是觉察自己内心的机缘。
我们的烦恼从何而来?情绪从何而起?看一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的角度,你可以说烦恼、情绪来自于自身需求和现实的冲突,需求的压抑和不被满足。这也没错,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且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烦恼和情绪的问题,容易让人执着于抱怨环境不好,埋怨自己改变不了现实,这个角度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换一个角度再看看烦恼和情绪。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晚上加班,而且还没有吃饭,此刻会有一种烦躁的情绪升起,情绪的背后是头脑中的思维和意识(家里的孩子还没人管,拖到这么晚有必要吗?这么做有多少价值呢?)在这个情境事件中,加班是外界事件,没吃饭饿了、累了是身体感受。由事件引出的思维意识才是引起情绪的最关键环节。孩子在家没人管让你着急,但现实是你又离不开,于是你的心就与现实开始了抗拒。于是你想到"拖这么晚有必要吗?"当你这么想时,表明你在抗拒现实,并因此产生情绪,显然这种情绪对自己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再来一个例子:晚上自己在看书,孩子叫我过去陪他做题,内心会有烦躁的情绪产生。因为看书是我的需要,而帮孩子做题不是我的需要,我感到被打搅了了,于是很烦。这时我在想:又打搅我看书了(这里我也在抗拒,如果这件事情你必须去做,那我就去做,而不是接着在头脑中产生思维和意识)。
讨厌、抱怨、后悔、焦虑都是内心抗拒现实的表现。现实的人和事件并不会直接让我们产生情绪,直接引发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头脑中对人和事的看法、评价。从时间上讲,大脑让人活在过去未来(后悔是活在过去,焦虑担心是活在未来),远离当下。从空间上来看我们倾向于向外看(抱怨外界的人和事),而不是看到自己的内心原因。
我们的烦恼还因想要逃避而来。不愿面对恐惧,所以逃避,不愿意面对不完美,所以逃避,然而正是我们的逃避让自己在恐惧中越陷越深。
我们的烦恼因头脑而生,因为想要逃避恐惧、压力而起,执着抗拒现实,不接纳现实而显。
做眼前的事情,不悔过去,不忧将来,不避苦累。生活中总有些事情是要面对的,出现了就接受,就承受,虽然这样会不舒服会痛,但远比逃避带来的问题要轻的多。在生活中多多觉察,培养自己的觉察力。
很喜欢以前看书时看到的一句话"如果生活给了你一个酸柠檬,也要试着把它榨成汁。"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不抗拒现实,不回避恐惧,做自己能做到的,感受当下的美好。
惟愿合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14069/b9ab53dccaf4577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