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本书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历史背景,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备受歧视,甚至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整本长篇小说里,王二不是同一个人,又是同一个人,不是王小波本人,其实也是王小波本人,却又是那个背景下的每一个人。在那种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里,王二用一种超越反抗的新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用性爱作为对抗世界的最后据点。
在受到文革政治压迫的大环境下,王二有内心所渴望的一股力量。有一位网友说,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
书中王二喜欢的每一个人设都是当下时代里的一种人。放下所谓的“自尊”,把性与爱分开却隐忍的陈清扬;大胆率直的线条;有着自己本性并遵从内心欲望的姓颜色的女大学生,指向着那个年代所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粗鄙不堪的老鲁;认真不苟,长着一张革命脸的X海鹰;每一个人设的特点都鲜明,让你能清楚理解哪种人会做出怎样的事。
将所处的背景、时代的背景和每个人的特性用空气里独有的味道展现出来,无论是宽容的温柔还是窒息的熏烤,都让人身临其境,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那个味道可能真的有,我却觉得这其中参杂了王二自己的情绪。
免不了的要说文中有太多关于性爱场景的描述,但更令人惊叹的是王二用直白平叙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那些想法好像是生活中的大道理,又好像是人人都懂的常识,是王二想的,却又是一个时代下渴望自由的每个人想的,直抵人心。只要有那自由的风,人世间总还值得期待。
故事越荒诞,王小波塑造的人物就越成功。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很难切身体会当下的环境究竟能给人带来些什么。但还是隐隐觉得,在众人皆装醉唯一人独醒的条件下,那一人该是多么寂寞,你叫不醒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人,你甚至害怕连自己也叫不醒。
王二是一个很骄傲又很幽默的悲观主义者。骄傲的让每一个人设都喜欢王二,并且希望他记忆中的女人都能保持美丽的姿态,即使岁月变迁,也依然能有刻在容颜上沧桑的美。无处不在的暗黑幽默处处充满着讽刺。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忆苦思甜。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父母都应该在饭桌上跟我们讲过“忆苦思甜”这件事情吧,至少我的父母讲过。
当时除了荒诞你的“忆苦思甜报告”还有“忆苦思甜饭”,“两个糠窝头,一碗红糖稀饭,要是认真去吃,未免可笑,但说是忆苦饭和思甜饭,就大不相同了。”在物质贫乏的时代,思想上虚张声势的充盈弥补了人们物质的不足。
就像长时间的加班,严厉的罚款,要是认真去想,未免可笑。但如果说成是结果导向,追求极致的企业文化,就大不相同了。
王二的思想活动很丰富,每一天都在思考。
“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到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我说的这些话的含义就是: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头猪,来换取安宁。”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那年头不管你花多么大的精力去干任何事,最后总是没有结果,因为那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年代。”
或许这种思考放到现在还是很有用,毕竟,哪个时代又真的能完全摆脱荒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