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半年我都有点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老了的原因,以前很热衷去做的事情,忽然现在没那么多的热情了。
譬如,看电影……
上年的大片《七月与安生》,我今天才看了。
看着有些共鸣,因为自己的流浪和被拾起。
最大的感触台词:“25岁之前叫流浪,25岁之后叫浪。”
25岁之前的我,真的在流浪。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该去哪里。
以前每次写同学录之类,有一栏我特别别扭--兴趣/爱好。
毕业后,求职简历上也有特别别扭的一栏--爱好/特长。
这两栏我都特别别扭,因为我根本没有可写的。
25岁之前的自己,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我心在“流浪”。
我也是长辈们眼中的“乖孩子”,也是朋友眼中的那个“呆呆的小乖乖”。
那时候,我真的被说“人见人爱”,一度以为自己真的很棒。
02
后来,慢慢发现朋友们都“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发展和自己的对象,
越来越没有人有空在乎你……
伤心了很久,想不通很久,就这样迷茫着,
学着去适应,后来就想了很多只需要一个人也能完成的事,然后去实行了。
大概,这才是真正的“流浪”吧。
那年,我25岁,我开始大胆地一个人出去旅行了。
我把这些旅程叫“出走”。
因为“没有你,我哪里都走不远。”
我的”出走“日记,突然让那些“没空”的朋友一下子热心起来关心我的去向了。
但那一刻的自我,已经不是从前幼稚的我,不会因为这些关心而开心,
只是忽然让我知道有那么多人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我突然就做了。
这一“爆红”,爆得我很爽。
再后来,有朋友说,很喜欢看你写的那些,特别想知道你路上遇到的那些事情。
因为这些话,我“出走”得特别有动力……
在路上见到遇到的,比起以前一群人闲聊谁跟谁分手了,谁结婚了,谁生小孩了,的确有趣多了。
03
后来,驴友/流浪者这些字眼出现在大众视野上越来越多,
路上的确拥挤了起来,一个人出去,没有像从前那样,连路人都惊讶,
以前路人会跟我聊:“你一个人啊!不害怕啊?!”
现在路人会跟我说:“哦,一个人哦,很多这样的。”
陌生人也开始对我们这些“出走”的人没多大兴趣知道我们的路上故事,
只会想着怎么占上便宜,带你去买特产,介绍你去认识的人开的酒店宾馆什么的。
路上的人,不可爱了。
后来,路上的人更多是沉默的,好像大家都是没有故事的“同学”。
我少出走了。突然,我不想流浪了。
所以,跟安生一样,想安稳了。最近一两年写的日志都是关于安稳/泊岸之类的,
流浪了那么久,累了,真的会想停下来。
04
后来,
发现身边有趣的人多了,
发现自己相比起来,自己很无趣,
原来,世界那么大,
还有那么多的体验还没有经历过,
还有很多因为自身的自卑和条件限制,
还没大胆去做的事情。
安稳,是因为找到自我,
不安分,大概是要去放飞自我。
所以,我要去“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