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简书的朋友谈起北京人的排外,这可是个几十年长久不衰的话题了,而且非常敏感,有些人讲了一下自己的经历,马上有人会指责他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其实这是大城市的通病,由中国的户籍制度,经济状况和政府引导等历史原因,造就了这种特殊的民风。
2017年冬天,国家统一部署压缩北京人口数量,体现国家首都功能,开始动手拆除违建,地方政府一刀切,粗暴驱赶外地人。又赶上在旧宫和西红门发生了两起火灾,烧死了三十多个来不及逃走的租户。随着媒体报道火灾进而把连夜驱赶外地人租户的镜头影像揭露出来,一时间舆论大哗,天寒地冻,外地人拖家带口,大包小裹,被驱离了违建的家,凄惶无依,茫然无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种媒体报道了这件事,人们都在骂北京市政府嫌贫爱富驱赶外地人,影响极为恶劣,更引起了不少人的口诛笔伐。被粗暴驱赶的是贫困群体,是弱者,是基层老百姓,社会广大民众不仅同情他们,还会人人自危。这样的粗暴行动给社会留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在某个记录驱赶外地人的视频当中,有个操着北京口音的办事人员跟大家说,你们别记恨我们,我们也是吃饭干活,工作而已。要恨你们就恨那些决定赶你们走的领导,他们是拍板的人,而且他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老北京,全都是外地来北京当官的,你们外地人撵外地人,让我们底下干活的本地人落埋怨,我们招谁了你说……这段话,听着似曾相识,俨然就是北京二十年前那场更激烈的排外运动中,工作人员的标准口吻。
时间再往前追溯,回到1999年~2000年,那时候北京从上到下,对外地人极其不友好。更有北京市的人大代表不止一次上书提议,清理日渐增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在此背景之下,出台了北京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控制外来人员总量的文件,开始大规模的遣返外地人。
那时候北京街头犹如解放前的白色恐怖,四处抓没有“三证”的外地人,务工证,暂住证,身份证。三证不齐的要抓住遣返。三证齐全的有时候也跑不掉,因为某个派出所的遣返名额还没凑够,那就得让警察戴民防、保安上街,随机抓外地人。有的人形象不好,一看就是民工类的,那就倒霉了,一抓一个准,三证齐?当你面撕了暂住证扔水沟里,还齐不齐?照抓不误。所以那时候某个熟悉的人,突然在你生活中消失不见杳无音讯了,过了一个月又突然回来,那是常有的事
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个外地的国企领导来京开会,会议期间闲来无事逛逛北京城,这个领导穿的朴素了一些,就被戴红袖箍的抓住,一问又三证不齐,不听他解释,直接给拉到昌平筛沙子去了。过了小半个月,家里人才看到这个音信皆无的小老头衣衫褴褛,一身恶臭,精神萎靡的回了家。原来在昌平筛沙子,搬砖,攒够了回老家的路费,北京政府统一把他们同一个地方的人塞到一节闷罐车里,送回了老家。
还有很多类似的闹剧,在那时不停地上演着。
那是北京全民排外的时代,上到人大代表,下到胡同街区的大爷大妈,全都对外地人横眉冷目,北漂们来京打拼本来就不容易,斯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那时候的北京孩子,最牛的一句话是对外地人吼的“外地逼,给你丫遣返喽信吗?”而“给你丫送到昌平筛沙子去!”成了那时候本地人对外地人最恶毒的诅咒。
遣返的风潮,时松时紧,直到2003年广州发生了孙志刚收容所死亡事件,湖北青年孙志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自由公民,在自己的国家因为没有携带暂住证件而被活活打死。在媒体和学界关注下,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旧制度开始松动,北京也放松了对外地人的遣返政策。北漂们长舒了一口气,挺过了这一关。当然,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之后2017的那次也不是。
几十年一晃而过,好在社会在进步。现在你能遇到的北京年轻人更自信,更理智,对外地人的态度很少有地域上的歧视。即便是那些当年排过外的老年人,也都温和多了,偶尔有些新闻上的对外地人不公的话题,还会让我想起以前的遭遇。
如同不理解被文革迫害过的人,对国家政策反复的担心,很多年轻人也不理解那些经历过北京诸多排外运动的北漂们,对北京政府,北京本地人排外的担心。因为从小他们听到的都是“北京欢迎你”,因为他们没有遭受过当地政府政策上无休止的刁难。更因为生活中某些本地人都收敛了真实的想法,只偶尔在网络上披上马甲发言骂骂“外地逼”。
一切都很祥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