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老师精讲《黄帝内经》一整套是三本,每天好好翻几页看,也可能要看上些日子,主要是很多内容是值得反复细品的。
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给生活中遇到的或者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找到了参考的答案。
书中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年龄段的人,老人,孩子和年轻人和中年人。看到自己年龄段的部分,有解惑,也有警醒。了解了自己的问题,再看孩子的部分,发现父母身上有的问题,在孩子身上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身心都是如此。
比如书中提到,父母肝有问题,应在孩子身上,就是眼睛的问题。
还有同样是肝脾不和的问题,在父母身体上表现的可能是长黄褐斑,脾气急躁,眼睛干涩,视力不太好,在孩子身上表现的可能是脾胃弱,肝风内动,眨眼睛,多动等症状。
看似不同的症状背后,却指向了相通的根源。
孩子身体的物质基础先天是源于父母,所以当孩子出现身体上的状况上,大人心里要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通过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自己跟孩子就像是命运共同体,帮助孩子是在救自己,反之,救好自己也能帮助到孩子。
再就是涉及到老人这部分,提前了解,一是自己也有老的时候,看到人老的时候大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可预防也可做好心理准备,二是家里有老人,面对他们时也有了更多的耐心和体谅之心。
人的体面,不仅仅是年轻时的活力与风光,更是迈向暮年时活得从容和有尊严。
曲老师讲《黄帝内经》像是一块敲门砖,敲开对《黄帝内经》医理的拜读。不论是否做医生,懂些医理至少可以在家庭中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困扰。
花些心思学习,提前预防,尽量在日常起居中化解初起的小疾,如此可以把省下来的金钱和精力放在体验生命美好的事情上,比如买舒适的衣服,品尝美味的食物,出门旅行长见识,置艺术品熏陶心灵等等,这是一笔不需要算的账,个人之见肯定是后者合适。
不过,疾病的存在或许自有它的道理,它可能会让人们觉醒,用另一种方式让人成长,有时候也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然而,若本末倒置,让它占用了生命的主旋律,那是得不偿失的。
曾经有一位得癌症的人跟李仲轩老师聊天,她说自己每天好像什么都做不了,身体太虚弱,起身做事都怕昏过去。老师问她,那你晕过去了吗? 她说:“没有。” 老师回答,没有晕过去,就去做,能做多少事算多少事。
对于经常处于生病状态的人,李仲轩老师还说了类似这样的话,想一想如果没有疾病,你会去做什么事情。要知道人通过疾病去逃避现实所付出的痛苦和代价,和你去直面困难创造生活付出的艰辛是差不多的,既然如此,你会选择怎么做?躺平还是振作。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陷入黑暗,但是幸运的是还会遇到他人用有力的语言传递来的希望与光明。
有时,在一件事情上可能已经兜转了很久,而经历痛苦的过程也是寻求开悟的路径之一,最后就差那一两句话,眼前的迷雾便消散了很多。
所以,幸运常常是偶然,自我觉醒的决心才是必要条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