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大家分享了电影“zootopia”里导演最大篇幅刻画的心理学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大家觉得逗趣的点也都是围绕着刻板印象或反刻板印象展开的。反刻板印象又是什么呢,比如黑社会的大佬Mr. Big大先生偏偏是个小鼩鼱,笨重的大象居然能灵巧的练瑜伽,就是让你想不到。
今天第二篇心理故事在这电影中就没那么显眼了,但是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它的主人公不是Nick那只帅狐狸,而是有时欺负Judy长大变成胖糕点师的狐狸Gideon Grey,你还有印象吗?操着美国南方乡村口音的Gideon,小时候连DNA都说不对,但仗着体型凶猛专门欺负弱小。但是Gideon长大后变成了憨态可掬的糕点师,和兔子也能友好相处,也不那么面目可憎了。长大后的Gideon自己坦白说:他小时候其实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但是当时一方面对自己的状态自卑,一方面担心其他人对于狐狸种族的偏见,因此反而把自己武装得像是个强大的“孩子老大”,去伤害即便是对自己无害的人。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就是自卑。
说到自卑,就会想到自信。没错,自卑self-abasement 和自信self-confidence就像白天和黑夜,二者彼此交替促成人生整体,其实是缺一不可的。然而有人因为憎恨或恐惧自己的自卑情绪,(就像有人害怕黑夜),就会衍生出自卑的反面---自负(就像拼命用明灯照亮黑夜,自欺欺人说自己的人生只有昼没有夜)。这种衍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补偿机制”。
那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自卑、自信和自负三者的关系呢?
在心理学的科学层面来讲,所有心理现象的出现都是必然的也都是必要的,都是心理在应对外界刺激时不自主选择的对当前问题处理最有利的反应,就像生理面对外界刺激也会出现躲避等一系列行为一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现象并不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困难面前,心理的应激反应就是退缩,而退缩的最彻底方式就是自杀。因此首先,我们要正视这三者的存在,同时准确界定利弊的限度。
从最积极的“自信”说起,自信是一种“良性情感”,是指个体在应对外界活动时表现出积极表达自我或积极应对困难以及对自我能否完成活动的信任程度。由此可知,自信是最好的状态,然而这种完美状态只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一侧,而自卑恰恰是构成动态平衡的另一侧。
其实自卑感本身并不异常,他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原因所在。只有人在应对外界困难时出现力不从心感,才会出现努力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处理能力,才会促进自信的高层次生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发现很多成功人士会有自卑的过去,因为自卑是进步的动力。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自卑感的时候,安然接受这个事实并督促自己在力不从心的方面保持努力继续努力即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卑感的不断出现是为了促使我们不断地进步从而摆脱该方面自卑感。不断地摆脱多方面的自卑感才会有多方位的进步和自信心。但如果长期陷入自卑感中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恶劣现象:一种就是自卑情结。另一种就是傲慢自大,并且凸显优越感的紧张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自负的表现。这两种现象通常会同时出现。
“自卑情结”与简单的自卑感不同,阿德勒给自卑情结的精确定义是: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对,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那种这种表现就称作自卑情结。自卑情结通常伴随着沮丧、恐惧和无力感。人在这种消极情绪中会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在精神压力的压迫下就会出现愤怒以及朝向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而这些举动并非针对解决问题,而是为了逃避困难和困难带来的痛苦。长期以往,人会陷入一种越来越无力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还会伴随着对外界人或事多疑、易激怒等负面情绪。
那这种恶性循环到底有没有突破口,当然有。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自卑和优越感的对抗是不是每个人在幼年直至成人一段很长时间内都可能会出现的状态,因为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成长有事无法匹配外界需要挑战的困难,那么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学会与人合作,就会陷入自卑情结中去。而在成长的过程中,而大部分人在不断的冲突中学会不断的与外界调试,从而能达到心理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有些人即便身体已经成熟,但心理还停留在逃避困难的阶段,依然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形,只是可能会迫于人的社会性角色不会将情绪表现得太夸张。解决方案首先是学会与他人合作,更要学会与自己积极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化消极躲避为积极应对,提醒自己,过度的应激反应是对自己无能的掩饰,那么唯一渠道就是改变自己的无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爱好或者加强自己的短板等等,从努力中找寻自信。就像Gideon的自信来源于烘焙糕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并发展自我优势,拜托自卑感,心灵才不会再被扭曲的情感所倾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