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如何摆脱“节后综合症”,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如何摆脱“节后综合症”,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作者: 社长李 | 来源:发表于2018-10-10 11:31 被阅读21次

超长待机的国庆七天长假刚刚结束,想必有许多人都患上了“节后综合症”,上班的时候总感觉厌倦,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工作效率更是达到了低谷。

如何提高工作时间的使用效率?

如何在充满行程的工作里挤出私人的创意空间?

如何在不断被打扰的环境中保持深度工作的状态?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深度工作7步法》。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深度工作的套路,这套方法受到无数谷歌精英的追捧,就连谷歌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谷歌Gmail的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谷歌X原副总裁克莱尔·休斯·约翰逊都在利用它来实现创新和突破。


Part 1借助艺术思维

作者在书中指出,只有将艺术和商业结合才能实现深度工作。这里的艺术,其实就是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创造。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过一句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我们每个人都会设法制造出新的东西,比如不同于任何人的整理文件的方式,比如如何方便快捷地记录会议的内容,这些力求创新的思维模式都可以被称作“艺术思维”。

正是因为艺术思维的存在,我们才不至于沦落成被特定程序操控的机器人。艺术思维是保护我们探究能力的“金钟罩、铁布衫”。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既让我们完全超然物外,又不至于与现实脱节。

借助艺术思维,我们就能够在经历笨拙的创新过程后取得进步,也让我们能够不求特定结果并且心胸开阔地创造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职场精英。

无论是公司的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我们都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自我成长,一种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另一种是借助创造力的魔法,实现富有艺术性的成长。

这两种成长方式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不分伯仲,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工作效率与创造力结合,我们就能够实现深度工作,这对于我们来说可就意味着质的飞跃。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呢?具体的操作步骤又是怎样的呢?别着急,就让我们来一步一步地实现深度工作。

Part 2 如何实现深度工作

第一步,准备工作:合理管理精力和时间。我们常说要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你知不知道,其实精力也是分好多种的。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中提出了精力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心理的、情绪的、精神的和身体的。

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多半会在心理和身体上消耗自己的精力,这容易让我们感到筋疲力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在情绪和身体上付出精力。坐办公室的职员则是心理负担过重,而身体负担过轻。

对我们来说,管理精力的诀窍在于适当地搭配和组合我们的精力类型,使自己能够充满活力。洛尔和施瓦茨曾经对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优秀的运动员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休息方式,他们的休息并不是大脑停止活跃,而是让自己消耗其他形式的精力,并养成习惯。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切换精力模式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精力。

举个例子,对于上班族来说,白天长时间的坐班工作消耗了我们太多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精力。下班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将精力模式切换成身体的精力,给过度消耗的精神和心理精力足够的休息和复原时间。

除了切换精力模式之外,我们还要给自己的日程安排中留出少量的“创作室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做一些短暂的停顿,让自己好好地放松一下,然后去做一些富有探索性或者创造性的活动。“创作室时间”让我们能够尽情地投入到创作的过程之中,这种自由往往能够促成许多标志性的突破。

谷歌公司就把“创作室时间”作为公司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使谷歌的员工每天都能够拥有一小段的自由工作时间,他们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谷歌Gmail的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正是利用“创作室时间”开发出了谷歌邮箱Gmail,然后创建了为谷歌带来收益的谷歌广告联盟--AdSense,这可以说是谷歌商业模式的支柱。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创作室时间”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启动自己的“创作室时间”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或者领域,并专注于它。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有许多,比如策划或者组织一场小型聚会,阅读,写作,参观美术展,唱歌或者跳舞,很多形式的体育或者户外探险运动,像是攀岩、爬山等等也都能够提升我们的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创造力的新手,我们一开始并不能够进行“从无到有”的创作。不过没关系,我们完全可以从复制和效仿开始,然后再加入自己的一点点创意,经过改写和合成来实现创新的目的。

比如说我们想要把跳舞这项活动加入“创作室时间”之中,我们可以先跟着视频学习舞蹈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扒舞”,然后再慢慢地加入自己喜欢的或者自己发明的一些舞蹈动作。

第二步,学会延迟判断,把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创作这件事其实更像是做实验,就像谷歌Gmail的创始人保罗·布赫海特,他在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处于创作早期的时候,我们有两种形式来评价自己的作品,“判断”和“鉴赏”。

所谓判断,就是利用“好”或者是“坏”来简单粗暴地评价自己的作品,而鉴赏则是抱着一颗好奇心,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一种艺术品去认真看待。

判断和鉴赏之间的核心差异反映了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关于学习心态和固守心态差异的研究。德韦克发现,拥有学习心态的人遇到失败的时候不容易心灰意冷,因为他们视失败为学习的过程。

相比之下,固守心态的人却视失败为对自己聪明才智的一次裁决。在生活中,当我们轻易地在固守心态中安营扎寨,故步自封,我们会因为一时的好与坏的判断而失去创作的勇气。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利用鉴赏重拾自己对于成功的期待。

进行鉴赏的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主动将判断推迟到未来。你会承认,有些时候你想知道事情是好还是坏,但你可以允许自己以后再做判断,也就是延迟判断。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段宽限期,让自己在评判之前尽可能地进行更多的创作。一旦设定自己的宽限期,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构思一个细致的研究计划。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需要知道什么才能做出决定?然后,如何才能获得这些信息,而不是停留在思维的批判空间里,老是琢磨:“我现在知道吗?答案是什么?”延迟判断能够帮助我们不急不躁地着眼于未来,而不是想着立刻就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创作的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之中,从而留给自己更多的探索空间。

第三步,利用灯塔问题确定前进的方向。前面我们提到了艺术思维,作者指出,艺术思维本质上其实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而不是建立在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之上的。它要寻找的是前进的可能性,而不是那个唯一的目的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来为自己指引方向,比如“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不是很酷吗?”或者“这样做有可能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创作过程中的灯塔问题,它可以敦促我们不断前进。

如果你想彻底搞清楚自己的灯塔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供你选择。第一种方法,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你中了500万的彩票,现在钱对于你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但你还得继续工作,你会怎么做?

第二种方法,再利用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把你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想象成是由你主演的一部电影。故事情节是什么?会发生什么?第三种方法,回顾自己的生活,绘制一张自己生活的地图或时间表,无论你是按10年、1年划分,或是采用其他划分方法,比如工作、学校、家庭或居住地都可以。

然后在这张地图或者是这张时间表上标注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探究了什么,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或多个答案?你可能看到了个人激情或责任和理财必要性的问题。探究某个阶段的问题如何导致并开启了下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成功或失败。

你的灯塔问题可能存在于不久的将来或遥远的将来。下个月或下一年你希望看到什么发生?接下来的30年里需要你思考的重要事情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在一种科幻小说般的头脑风暴模式下自由畅想,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那个关键的灯塔问题。

第四步,培养投资组合思维,做好收益规划。艺术家也是需要吃饭的,当我们投身于创作之中的时候,投资组合思维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投资贬值,如果我们的创新项目失败了,也不至于喝西北风。投资组合的思维模式其实很像我们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在某些工作领域,我们是能够胜任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风险是稳定而且较低的。

虽然我们喜欢它的程度可能赶不上我们对艺术的付出,但这份工作确实可以让我们养活自己,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正职。然后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创新项目,也就是所谓的兼职,我们可以拿正职的收入来为自己的“兼职项目”提供预算,这种“正职”与“兼职”的组合思维模式就是投资组合思维。

其实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这样的组合性,在某一阶段,我们可能意识到自己找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但一时间我们可能并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或者这份工作并不能让我们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

作者称这样的工作为“靠垫”,靠垫虽然也不错,但是缺少起支撑作用的结构,这也就导致它缺乏稳定性。与靠垫相比,长沙发则更具有安全和保障,它是经济的脚手架。

任何一个靠垫最终都可能成长为下一个大长沙发,但是在此期间,我们需要达到某种程度的衣食无忧,也就是先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大沙发,然后再去培养一个又一个靠垫。

第五步,成为拥有跨学科思维的通才。跨学科这个词近几年来非常流行,跨学科意味着资源的整合,也意味着自身的网络在不断地扩张,能够触达更多的成功的可能性。我们要让自己能够接受任何领域的信息,变成可以插入任何东西的通用型插座。

这种巨大的转变其实可以从培养一些细小的习惯开始,比如当你下次遇到某人对你觉得非常无趣且晦涩难懂的事情感兴趣时,不要转头就走或者嗤之以鼻,停下来听一听对方的讲述,看看自己能否产生根本的转变,对它产生好奇心。下次阅读报纸的时候,不妨从你通常会跳过不读的版块开始看起。

当我们自己变成了便携和多孔的通用插座,我们就能够通过彼此对话的那个网络把自己与他人相连接,这势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更多的创新。

总结一下,其实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深度工作,无非就是工作效率与创新的结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合理管理精力和时间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创新就没那么简单,所以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如何培养艺术思维,如何实现创新。“创作室时间”、延迟判断、灯塔问题、投资组合思维、跨学科思维,作者推荐的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创新的目的。

希望今天讲解的这本书的内容能够帮助你提升创造力,进入真正的深度工作的状态。我们下本书再见!关注三思读书社,每周与你分享两本好书中的精华,以及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更多好书,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社长李,微信公众号“三思读书社”创始人,简知读书会/简知企业书院签约撰稿人。

PS:如何免费获取800本精品电子书礼包?

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思读书社”(ID:jingjindushushe),后台回复关键词“电子书”,就可以免费获取800本精品电子书礼包,文史哲、气质心灵、经济学、股票金融、营销设计应有尽有,再也不怕缺书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摆脱“节后综合症”,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lp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