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在这本书中,德鲁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管理的内涵,开创了“管理学”这个新学科,德鲁克也凭借这本书奠定了管理学宗师的地位。所以说,这本书是绝对的管理学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在这个领域提出了一些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后来人不断围绕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比如,《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就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什么样的考评体系,才能激发出员工最好的工作绩效?在这里,德鲁克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按照德鲁克的原意,目标管理是指,要把企业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凝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最重要的概念,然而,也是被曲解和误用得最多的概念。比如,人们以为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目标分解,也就是先由高管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再把目标分解下去,变成个人的小目标。于是发展出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绩效考评体系,如KPI。但在实践中,绩效考评让不少公司都栽了跟头。比如日本索尼公司的一位前高管就认为,是绩效考评害了索尼。没上绩效考评的时候,索尼本来好好的;一上绩效考评,公司业绩一落千丈。
后来,谷歌等硅谷企业开始推行一种新的考评体系,叫做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有人说,OKR才是德鲁克意义上的真正的目标管理,O所代表的这个Objectives,就是德鲁克所说的目标。从实践来看,OKR确实取得了比KPI更好的效果。
德鲁克所说的真正的目标管理,到底是什么?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述,目标管理该怎么管。
第一,企业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目标?
第二,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来促进企业绩效?
第一部分
先来说第一点,企业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目标?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要把企业中每个个体的努力,凝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很显然,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才能根据企业目标,来制定个人目标。对此,经济学的标准答案是,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德鲁克认为,这个回答不但是错的,而且文不对题,会对企业造成误导。
对现代企业来说,市场需求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去努力开拓的结果。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塑造经济环境,想尽办法突破既有的条件限制,不断创造需求、开拓市场。德鲁克提出,企业的根本目标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客户。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最终指向创造客户这个目标。
企业必须用开拓性的活动来突破限制条件,创造市场和客户。在创造客户的根本目标之下,企业又该确立哪些具体目标呢?德鲁克列出了企业在8个关键领域的目标,包括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资本、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员工绩效、社会责任。
德鲁克想强调的是,企业的具体目标实际上是多维度的,必须合理分配资源,关注每个关键领域的表现。这就好比飞行员在驾驶时,必须同时关注多个仪表盘,如高度表、空速表、地平仪等等,才能确保飞行安全。如果只看一个数据,那是非常危险的。
可以看到,获利能力,只是企业需要关注的8个分目标之一,而绝对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利润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是衡量企业是否运转良好的指标,一旦出现亏损,那就是经营不善的强烈信号。其次,利润是企业用来抵御风险的手段。所以,企业的目标,是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最小利润”,而不是一味追求最大利润。
为什么创造客户比追求利润最大化更重要?因为“创造客户”本质上是一种长期思维,首先要兼顾各个关键领域目标,然后在时间维度上,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这样才能超越经济周期,实现企业的“基业长青”。
那么,该如何兼顾关键领域目标?究竟该向每个关键领域投入多少资源,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不一样,没有固定公式。 除了要兼顾关键领域的目标,企业还必须兼顾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是长期决策,要过5年、10年才能看到效果,而在这期间,必须保持目标的连续性。不要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就乱开支票,盲目上马项目;更不要经济一有波动就立刻大刀阔斧削减支出,让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实际上,企业制定目标,不是为了适应经济周期,而恰恰是为了超越经济周期,让企业能够不受周期波动的影响,实现平稳发展。
总结:企业的根本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创造客户。在这个根本目标之下,企业必须兼顾各个关键领域的目标和长短期目标,实现跨周期的平稳发展。
假定现在企业在每个关键领域,都制定出了合理、明确的目标。那么接下来,要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来促进企业绩效呢?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确保企业中每个人的个人目标,汇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第二步,是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自行设定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第二部分
先来讲第一步,确保每个人的个人目标,汇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
企业的每一级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成功或者部门的成功。 你不要以为,这样的问题只会出现在下级部门。实际上,企业的一把手,CEO,也很可能把个人的成功放在企业的整体成功之上。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人当家”的谬误。强势CEO往往喜欢掌控一切,让整个公司的运作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个人能力。其结果就是,这个强势人物一旦离任,公司马上就陷入困境。而且,这样的CEO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无能的接班人,只是为了证明:“你看,公司离了我就玩儿不转了。”
而真正以企业整体利益为重的CEO,一定是把团队建设放在第一位的。这里的团队建设,还不是指CEO之下的管理层,而是指CEO本身的领导角色,就需要一个团队来承担。
德鲁克指出,CEO要解决胜任难题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拆分领导角色。CEO至少担任三种角色:第一,思考者,负责企业长远战略;第二,行动者,负责企业的实际运营;第三,抛头露面的人,负责代表企业对外沟通。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天才都难以同时胜任这三个角色。
所以,公司的最高领导不应该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由2~3人组成的团队,团队成员彼此是平等的。实际上,以团队形式管理企业,已经成为美国大公司的惯例。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公司也采用了这种形式,比如著名的“英特尔三剑客”和“谷歌三巨头”。
总结一下,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确保每个人的个人目标,汇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既要避免没有担当的“日本病”,也要避免一个部门独大;公司的最高领导应该是一个团队而不是个人。
第三部分
怎样确保每个人有动力去完成目标。这就是目标管理的第二步,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德鲁克认为,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是人的内在需求。哪怕是在操作一线的员工,都有追求高绩效的动力。但前提是,要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掌控感。只要让员工掌控自己的工作,他们就能实现高绩效。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流程的标准化。具体办法是:首先,把复杂的生产过程拆分成一个个简单环节;然后,通过反复试验,找出每个生产环节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把这种操作方式规定为“标准动作”;最后,专业化分工,每个工人只负责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两个操作动作。
德鲁克高度肯定科学管理的成就。他认为,科学管理是美国对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且据他估计,科学管理把工人的劳动效率提升了50倍。但科学管理的问题也很明显。它经常遭到工人们的强烈抵制,而且对管理层与知识劳动者,科学管理这套方法似乎不管用。问题出在哪里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科学管理剥夺了人对工作的自主权。
科学管理强调,工作可以拆分成具体步骤,并且可以对每个步骤进行优化,这是对的。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管理人员或者专业人士,都可以通过分解步骤、优化步骤来提升自己的工作绩效。但是,分解步骤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能执行其中的个别步骤。经济学所信奉的劳动分工,需要加上一定的限度,并不是分得越细越好。一个人的工作必须拥有最低程度的完整性,他才会感觉到工作的意义,否则工作就只是强制劳动。比如,让一个工人组装一个完整的轮胎,就比让他只拧一颗螺丝,要好得多。
同样地,科学管理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认为计划得越周全,后面的执行就越有效,这是对的。但是,科学管理的计划和执行是分开的。管理人员负责制定计划、指派任务,而一线工人执行就好了,他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用知道工厂的整体目标是什么。这当然也就剥夺了工人对工作的自主权和工作的意义。工人们之所以强烈抵制科学管理,原因就在这儿,而并不是人们以为的工人想偷懒。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生产一线的工人,都需要拥有工作的自主权,才能有高绩效,而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就更是如此了。比起一线工人,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的工作绩效是很难评估的,如果他们没有工作自主权,出工不出力,你短期内根本看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对他们来说是无效的。
类似KPI的绩效考评,犯了科学管理同样的错,把计划和执行过程分离了。先由上面定了总体业绩,然后自上而下地强行摊派业绩,下级部门肯定会消极抵制,或者想法设法钻空子。对各级管理者来说,他必须自己思考目标、自己制定目标,他才会真正对自己的目标负责,去不折不扣地执行。
具体怎么做呢?德鲁克讲了他认识的几位高效能领导人的办法,他们规定“下属每年要给上司写两封信。在信中,每位管理者首先说明,他认为上司的和自己的工作目标分别是什么,然后提出自己应该达到哪些工作绩效。接下来,他列出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达到目标,以及他认为在自己的单位中,有哪些主要的障碍。同时也列出,上司和公司做的哪些事情,会对他形成助力,哪些又会形成阻力。最后,他要概述明年要做哪些工作,以达到目标。如果上司接受信中的陈述,这封信就变成他进行管理工作的章程。”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被误读了整整半个世纪,绕了一个大圈子,现在终于回到了正轨上。当然,并不是说OKR就是完美的考核体系,只是说,OKR更符合目标管理的本意,就是要让员工掌控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管理,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上级的职责,是支持、协助下属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
好了,总结一下,目标管理的第二步,就是让员工自己思考目标,自己设定目标,实现自我管理。只要当员工拥有充分的工作自主权,才能够实现高绩效。
总结
下面总结一下,什么是目标管理。
第一,企业的根本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创造客户。在这个根本目标之下,企业必须兼顾各个关键领域的目标和长短期目标,实现跨周期的平稳发展。
第二,实现目标管理要分两步走。首先,要确保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汇聚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其次,要让员工拥有工作自主权,自行设定目标,实现自我管理。
德鲁克说,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代表了真正的自由,合法的自由。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实现了目标管理的企业,才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59091/83c4cd801d9d1b7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