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网上有一则颇具争议的话题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一位女儿考上清华的妈妈在自己的同学群里晒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结果被班长剔出了群。
对这件事,有人拍手称快,觉得她“活该”,
也有人为她叫屈,觉得这种“晒”很正常。
不同的观点,代表了人不同的立场和心态,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每个人对自我心理需求的外部投射。
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朋友Luna也因为参加了一次同学会,而让自己的“朋友圈”变得格外堵心——原来在班里默默无闻,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同学A因为有一个次次年级第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娃,而一下子成为了“同学会”的焦点,引来一众人的羡慕、嫉妒、恨。而加了微信好友后,天天看A在圈里不是晒娃认真读书的样子,就是晒娃获得的各种奖项,甚是烦人。
Luna一边咬牙切齿地骂对方拉仇恨,一边恨铁不成钢地叨念自己的娃朽木不可雕,一边又无可奈何地感叹才华天注定,羡慕人家运气好,有个父母不用费力就自己努力读书的好娃……
我每每听到这样的“感慨”,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孩子的学业,俨然已成为父母检验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而“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展现成果的小小“竞技场”。
然而判断做“父母”到底成不成功,恐怕看孩子进了哪所大学还不算。
比如某次来参加幸福型父母课堂的Tracy,她的娃在18岁之前也是个让人羡慕到不行的“学霸”,小升初时,别人动用18层人脉关系,挤破脑袋想进入的好学校,对于Tracy的儿子来说,却都是唾手可得的机会,因为他是各大名校竞相争取的对象,校长们纷纷给出各种优惠政策,以便能争取到这样的牛娃就读自己的学校;初中毕业后,娃又提前被全国某知名科大的天才班录取,预科两年后,直接升入本校。
曾经风光无限,也让父母脸上格外光彩。
然而不曾料想的是,就在Tracy夫妇以为可以松口气,终于不用再操心时,彼时已经大二的孩子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现象”,一个学期多次旷课,期末时两门挂科,两门弃考,面临留级。
“我们一开始想不通,以前念书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到了大学会变得这么糟糕。” Tracy愁眉不展的脸上写满了担忧。
其实,Tracy家孩子的现象不是个例。因为在那个天才预科班里,有1/3的孩子都出现了相似的情况。当然,这也不能算是惯例,因为还有2/3的孩子依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自律和勤奋。
“现在想来,过去念书,都是我们使的劲,没有了我们的约束、管制,他就没有了读书的自觉和责任感。”在那堂课快结束的时候,Tracy幽幽地说。
诚然,让孩子在没有我们的管教下,在实现了“考上好大学”的目标后,依然会把学业放在心上,自律地去精进,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陪着他念书”。
但那是不是,孩子进入了好大学,在没有了外力的管制和约束后,依然会自觉、自律地精于学业,就代表我们培养得“成功”呢?
好像也不竟然。
前段时间,一则“48岁海归硕士,宅家7年不工作,回家啃老”的新闻曾震惊四方,引来八方唏嘘。
新闻中, 这个本科毕业于同济,研究生就读于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在海外生活了近20年的主人公,更是曾经人人艳羡的对象。
而如今身患尿毒症的82岁老母亲老泪纵横的一句“他样样现成,依赖惯了……是我毁了他的前途”勾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老母亲将今天这样的“结局”归咎于当时只顾着孩子读书,而忽略了对他独立性的培养,导致他今天还“事事依赖”。
那是不是说读书不重要?
不,读书当然很重要。
因为在当今这个大环境里,对于大多数如你我般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学历、文凭依然是他们进入社会,赢得更高就业起点的“金钥匙”“敲门砖”。
但是,当孩子敲开了一线高校的大门,拥有了更高的社会起点后,他们还面临着更长的路要走:
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如何进退有度地与人谈判与合作;
如何学会自我激励,在遭受失败后快速调整自己,重整旗鼓;
如何在多维度的标准和要求下,依然能游刃有余自然应对的弹性;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节奏中,拥有随时突破舒适区,不断迭代认知的思维方式;
因为这些将是助力他们能够走得更远、更踏实的“软实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只是有些孩子“内在学习的开关”被关掉了。
或许当我们内心不再张皇四顾,更多地向内求索,去探知自己心底真正的需求,不再在孩子的身上投射“自我的需求”时,我们才能真正地开启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开关,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天然学习者”。
而所谓“学习”,不仅仅指满足考试和传统教育的需求,还有那些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独立生活的道路上独当一面的能力,那些能在未来托举他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人”的能力。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教育家卢梭先生200多年前所倡导的 “教育目的”,那就是——培养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平等,能够自食其力的“自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