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我的公号“乐容独语”原创,曾被知名作家“雪小禅”公号转载。与侬相逢,人书俱老(有幸被知名作家“雪小禅”公号转载)
“终是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小禅的文字了,俱是老意。”
Y是老友,是故人,差不多一年联系一次,见面廖廖。但每次对话无需开场白,极热烈,也适时冷却。他说,你是个野路子,读读雪小禅的书吧,很不错。
我当野是夸奖了,直到读了小禅的几本散文,我的野自行惭愧。野,是少年的况味,有青涩,有自赏,少了点沉淀。
是读了《惜君如常》和《如果 春天去看一个人》之后再细读的《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这期间有不同的感触。
读《惜君如常》,直觉得美啊,美得惊心动魄,神魂颠倒,醉了似的。这美,理解的太浅。就像小禅所说:“太年轻时,我们只要美,从而忽略了好。好比美要大,要壮阔,要包容,要体慰人心。”
三月,读了《如果 春天去看一个人》,觉得书名很应景,像是等一场花事。只是文中的那些少年爱情,那种热烈,离我远去了。对于年少的感情已坦然,也保持相对的克制。
值得庆幸的是,是《我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的好,算与小禅真正相逢了。这种相逢是懂得,是人书俱老。
散文和小说不同,小说多是作者构建的骨架,散文才是精神内核。我在小禅的散文里读到了她的文化底蕴,她的热烈,她的古老,她的孤独,她的闲散,她的宗教和哲学。如果说庆山(安妮宝贝)是一名真正的写作者,借由她的文字可以抵达内心的自我,那雪小禅就是一名真正的生活美学家,通过她的文字看到一个有趣的灵魂。文字于她们,都是工具。
她以文字煮生活,深谙茶道、花事、戏曲、书法、厨艺,俨然从魏晋和明清走出来的古老灵魂。她对传统美学的深情,滋养了她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的书写,实则需要很深的文化底蕴支撑。文学底蕴不深者,如我,看小禅的文字是有些浪费的。当她写东坡先生的《寒食帖》,杜甫的赤子之心,李渔和袁枚的鲜衣怒马,我只能碎片式的欣赏她笔下的那个时代。
我的心到底还是被她击中,击中我的是她内心的狂热与相思。在她的山河里,我跟随她逆着时光走进了山西。大云禅院后的远山如黛,龙门古寺的千年古刹和老松,佛光寺的“林梁”家国情怀,小禅的深情,一一印在我的心里。山西不再是一个只有黑色煤矿的城市,它在小禅的笔下变得鲜活,变得有了文化的根基。她在古寺门前铺开茶席,女友在一旁起舞,她的潸潸然让我手足无措。是啊,谁都是时光的过客,终是一梦,在这些山河故人面前,不要说你的辉煌、脆弱、生死、荣耀、难堪,唯有万言一默。 她的相思,她的担忧和抱愧,是她的哲思,是我的无知。在这一刻,我想她是孤独的,就如这些古建,在每一个雨夜,每一个下雪天,只能一意孤行。
如果你觉得这些美好太过远古,小禅的文字还是会给你惊喜。她写古老的灵魂,也写时光中的寻常。“生活”,是她真正活着的圣经。
袁枚是她生活美学的缘起,袁有随园,她有禅园,袁有《随园食单》,她有《小禅菜谱》。在袁的食单里,有一道菜非常讲究的菜叫豆芽萝卜丝,需要将豆芽切成段,用特殊的工具掏空,再将切成细丝的萝卜放进豆芽管里,我简直震惊了。这是多大的情趣啊,才能为了这样一道菜费心费力,只道寻常之物不寻常,生活亦如此。在小禅的禅园里,有雅集、老茶、读诗写贴、海棠花开,也有充满烟火味的流水宴席。她会和朋友天天研究菜谱,会就着辣椒喝白酒,也写俗世里的爱情,她是美的,也是真实的。
生活应是美的,也应是真实的。我们总在给生活划界限,总在追求诗和远方,总在向往美国式的开放式厨房,两个孩子一条大狗的庄园生活,但这些都是媒体渲染出来的美好。生活应该掷地有声,有一个自己静心布置的房子,在阳台上种满绿植,有囿于厨房的爱,有眼前苟且的趣味,有远行的勇气,有光,有逆着的光。
小禅就是活在理想的生活里,逆着光生长的人,她的文字会给你滋养,给你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也给你生活的方式和哲学。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