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我 的 母 亲
——父母善做,子女善学
唐王紫苏
4岁那年,当我看到妈妈把豌豆粒大小的化猪油放到父亲碗里的时候,她拉着我的小手说:“孩子,你爹现在身体有病,需要营养,我们得给他吃好点。只有他好了,我们才有能力把你和哥哥抚养成人”。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的缘故,虽然我当时还小,也很懵懂,但却默默地点了点头,并一直遵从母亲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我们家虽然贫穷,但是母亲的善良、勤劳、体贴人的那些优秀品质一直照亮着我的人生!
6岁那年春季的一天,妈妈去赶集,中午该吃饭的时间还没有回来。邻居幺婆叫我到她家吃饭,因为害羞,我拒绝了她的邀请。随后按照母亲平时做饭的样子,学着刷锅,掺水,生火,煮稀饭。从此,我学会了自己做饭。
7、8岁的时候,住在山梁上的何叔叔一人来推磨,母亲就叫我为何叔叔添磨(农村人家户的石料手工磨:一人添磨,一到三人拉磨)。从此,类似的农活,我总是帮着邻居们乐呵呵地干着。因为经常帮大家的忙,也赢得了那娃儿“勤快”的美称。
小时候,时常有外地的乞丐来化缘,遇着正吃饭的时间,母亲总是先给他们舀饭,等他们吃完饭,再打发玉米或是谷物什么的。虽然我们家并不好过,但是母亲总是力所能及地去周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的希望不致于落空。
就这样母亲那种为善向上的思想在我幼小的心灵已经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进入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我经常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或挑水,或做饭,或种麦子,或插秧,或打谷等等,除了针线活以外,母亲所干的那些事,我到后来不仅全部会做,而且做得既快又好。
跟着母亲学种地、做家务,不仅让我看到了农家生活繁忙的现实,更让我明白了“土能生金”、“人勤地不懒”的道理。
我的婆婆,年老时本就半身不遂,身体不好,后来又因为大腿骨折,未及时医治,到离世的七八年间,一直瘫痪在床,母亲总是为祖母端茶水,送饭菜,、檫洗身子,更换衣服,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时候也帮着倒下便桶什么的。
母亲对祖母的付出,让我明白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不是一句空话的道理。这或许就是我后来善待父母、孝敬父母的深刻原因。
除了善良、勤劳和对老人的尊敬、孝道以外,母亲还尽力维护家族乃至周边环境的和谐,每当父亲和自己的兄弟或是其他人发生冲突,她总是尽力劝着父亲,尽管父亲有理可讲。她就这样一直希望大家平安相处,友好相待。就算其他近邻闹家庭纠纷,或是滋生邻里矛盾,母亲也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劝说,去调解。
晚年随我在南充生活的十多年间,母亲每次外出,总是带着零钱,遇到有人乞讨她就会伸出温暖的手;母亲还用自制药酒,治病救人,别人有钱就给,没有钱就完全做好事。现在母亲去世已有八九年了,我仍然珍藏着母亲的药酒,当有人需要的时候,我会为他们送上一点。
母亲那些事实在太多了。“父母善做,子女善学”,是她带给我最淳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善向上,友爱互助”是她向世人传播的一种时代精神。受母亲的影响,2015年初,我开始了人生智慧和教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希望把她那种“父母善做,子女善学”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播开去,把“为善向上,友爱互助”的时代精神发扬光大。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已经创作各种语录和警句1400多条,累积十余万字,发布在句子迷网站;先后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或发布或转播各种正能量博文近20万条,被博友们赞誉为“正能量使者”。在《好家长》、《文笔荟萃》、《南充日报、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生活感悟和教育类文章20余篇,在新浪微博发布“头条文章”两百余篇,我的笔名“唐王紫苏”在互联网日渐成了网络热搜。
如果说,我的妈妈像一根火柴,她发出的微光照亮过家人,照亮过她所走过的地方;我愿意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那些有良知而又被雾霾遮蔽了双眼的群体,希望他们能够日渐觉悟,最终做一个善良而有责任感的人。
母亲虽然是亿万个平凡劳动者中的一员,但是对我而言,母爱却是伟大的。我曾写下《爱心红》这首诗歌来感激我的母亲,颂扬我的母亲,以期永远铭记我的母亲。
【附】:《爱心红》
世间花无限,唯有爱心红。
天下情万千,母恩意最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