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也就是一种亲密关系
拆开看由亲密和关系组成
奇怪的是
变得亲密很容易
确立关系也很容易
但两个词一旦组合起来
就会变得相当复杂
这是为什么
费俊峰老师在这本爱情心理学里说
爱一个人的能力
是从小和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小时候的我们太过弱小
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一切的生存所需都依赖父母给予
但有些父母能提供足够的关爱
有些父母却做的并不好
但一个孩子并没有选择父母的机会
所以
不管父母扔给我们什么样的相处模式
我们都不得不接受
弱小的我们
没有意识去表达自己喜不喜欢
更没有力量去改造父母
所以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自己
每个人都在这个无法改变的环境中
竭力塑造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模式
好让自己在这个家中
尽可能的轻松地生存下去
比如有些孩子
给自己生出极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
来满足高要求的父母
有些孩子则愈发的变得懂事
变得讨好
来应对时常忽略自己的父母
随着我们一点点长大
这种深入骨髓的相处理念
也自然而然的
被带入到已经成年的我们心里
你可能很粘人
可能很冷漠
这些反应
都深深根植于你童年时
在家庭关系中所看到的东西
以及你被对待的方式
所以书里说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童年的轮回
一个从小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的人
会觉得自己同样不受其他人欢迎
而一个被父母无条件爱着的人
同样也会相信自己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从而更容易与人建立关系
那么该怎么打破这种轮回
美国心理学家辛迪哈赞发现
成年人在恋爱中
会向他们的伴侣
表现出不同的依恋风格
这个风格
和童年时对父母的依恋风格十分相似
大致有这样三种
经过多年完善
如今
依恋风格可以根据焦虑和恐惧的程度
分成这样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焦虑型的人
他们是患得患失的粘人精
第二象限是疏离型的人
他们是热爱自由的花心大萝卜
第三象限是恐惧型的人
他们是渴望爱
却又害怕被靠近的刺猬
第四象限是安全型的人
他们是无趣却又温暖的太阳
所有人都希望在爱情中
能够寻找到
安全感和亲密感的安全型伴侣
但有意思的是
非安全型的人所选择的伴侣
却常常也是非安全型的
他们会选择接近于他们父母
依恋类型的人
所以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吸扎性体质
不断遭受痛苦
却又重复让自己投入痛苦
亲密关系成了童年的一次次轮回
想要改变
我们便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深层需求
否则我们便会一直沿用
最早从父母那里习得的模式
来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
所以
弗鲁姆说爱不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关于如何收获一段舒适的亲密关系
南京大学副教授费俊峰老师
和马彩云老师
在这本爱情心理学中
详细讲述了爱情产生的根源
不同依恋风格形成的原因和特
点以及
与不同风格的伴侣沟通和相处的方法
此外
书里还提供了各种爱情的心理测试表
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风格
以及深层需求
从根源化解爱情困扰
当觉察和理解自己时
好的亲密关系才开始真正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