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准备活动设计2
阅读准备的方法:
1. 做好需求分析:阅读目标、阅读文本和学习者的分析。目标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需要获取的信息和培养的能力。文本分析主要分析文本理解对语言、图式、策略等的要求。学习者分析主要是否具备所需的语言、图式、策略。
2. 设计诊断性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不清楚,可以设计相应活动。
3. 确定核心内容。读前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适当,必须明确学习的重点影响学生阅读的内容。
4. 准备活动必须适量。一般来说,准备环节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不能占太大比重,操作必须合理。
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6. 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应基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多元智能。
常见的读前准备活动:
1. 头脑风暴。图式激活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短时间内想出尽可能多与话题相关知识或词语。
2. 构建语义图。又称语义网或词汇网,即可激活图式,也可呈现词汇。其可以开放,亦可控制。学生根据中心词将其所想到的词汇分类,培养分类能力、认知范畴感知能力。依据话题,可以填写单词、短语、句子。在激活图式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得到发展。
3. 预测。可根据文章标题预测,亦可根据预设的情景预测。
4. 话题相关讨论。教师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表述,让学生讨论其与话题的相关性,即可激活图式,又可预测,还能起到词汇教学的作用。
5. 图片预测。多用于故事阅读。呈现开始的图片预测故事的发展,呈现结尾的图片预测故事的前期情节,前后都呈现预测故事的发生过程。
6. 细节摘取讨论。阅读前摘取故事中的部分细节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7. 预测性信息陈述。阅读前提取文中话题相关信息,学生根据常识判断正误,即激活图式,又起到语言准备的作用。
8. 多媒体激活图式。阅读前开展话题相关的歌曲、视频等听看活动。
9. 故事法。阅读前,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个人相关经历,并基于故事开展讨论,引出相关背景图式、语言材料等。
(109-1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