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个社会会好吗》
“这个社会会好吗?”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个身处社会当中的人都会关心的一个问题,大至国家领导,小至贩夫走卒,国家领导人要制定国策,普通老百姓也会关心物价水平。社会,指以各种社会关系联合的人的集合,这一概念,从原始社会一直定义到了今天,比国家的概念定义的时间似乎还要长,套用一句影视剧里的经典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会。一个人孤立的存在,当然不会有什么社会,可是当两个人之间发生了联系,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之后,那么一个社会就产生了 。
这个社会会好吗?当我们在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这个社会现在是怎么样的?可能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阐述自己所看到的社会现状,因人而异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回答。但是,无论这个社会在个人看来是怎么样的?是好的是坏的?是高尚的是低劣的?是进步的是落后的?每个人都会希望这个社会会更好,或者说会朝更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诉求,这就是个人意义上的好。
在《这个社会会好吗》一书中,顾名思义,熊培云对于这一点进行了相当的探讨,即是疑惑也是期望,疑惑的是为什么这个社会会这样,期待的是这个社会会更好,对此,熊培云是保持一种乐观而理性的态度。当下的社会的确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如果我们对于问题一无所知,那何来解决问题。而就发现问题而言,在这个社会中是并不缺少这样的慧眼。信息社会的信息流动迅速背景下,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无疑是及其庞杂的,对于任何一个热点问题的网络讨论,也引导人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孙志刚事件”直接导致了我国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最后推动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而近年来,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都会在网络上引发爆炸式的舆论探讨,这无疑表明社会群众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有相当的敏感性,虽然其中不乏趁机生事、胡搅蛮缠的所谓“喷子”,但是也有许多是设身处地倍感自危的普通群众。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进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呢?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熊培云的答案是“以己任为天下,为自由而担责”简而言之,熊培云在书中阐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这看似是历史英雄主义的窠臼,但是实际上我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社会,那么一个社会的变革或者说变好,自然也是从每个独立的个体的变革和变好而开始。诚然,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好,但是大部分人对于问题的解决仅仅停留在动动嘴皮子,而真正脚踏实地去做了一些事的人少之又少。正如书中所说:“身处转型时期,对于自由的争取与保护,对公平与正义的谋求,正因为不可一蹴而就,所以更需要日常的持久的参与,中国人无疑是世界上最能隐忍的民族,不幸的是,这种隐忍通常都用错了方向。人们有耐心忍受苦难,却没有相同的耐心去结束苦难。”每个人似乎都在等,等社会变好,一边在谴责、在呼吁,一边继续维持一成不变的生活。然而这个社会会自动变好?当然不会。社会的变革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变革,是这个群体中 每个人的变革,如此方为真正之变革。书中熊培云引用了一位读者的话是这样的:“故历代仁志之士,举社会变革首当改造自身。从改造自身开始以促进社会进步者,乃真精英。若只见批贬社会而不见自身行动者,则为一愤青而已矣。今日之社会,危机所在,非唯制度,在精英阶层之缺少也。”这段话我认为是极其切中时弊的,这个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习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俗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才是这个社会变革的开始,等待和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变化。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语出《孟子》,也是作者在书中首章所引用的句子,意思是等待有周文王那样的圣君出现才奋发图强的,是平凡的人。至于那些杰出人物,即使没有周文王,也会奋发向上。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努力去做这样的豪杰之士、精英阶层,那么,正如毛主席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的微弱火星也能燎原之日,如此,这个社会当然会好,而且指日可待!
靖琤
2018年2月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