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520亲子成长迹
怎样来培养孩子之2?(How)

怎样来培养孩子之2?(How)

作者: 家庭教育CEO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01:27 被阅读11次

    前面我们讲了为什么要培养孩子,以及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些属于世界观的问题。接下来就来谈一谈如何培养的问题,也就是方法论的问题。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座储量极其丰富的金矿的话,那么,培养孩子的方法就好比是点金术。我们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点金术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金子;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才有可能把孩子这座宝藏开发出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很可能就无法把宝藏开开采出来,甚至会错误的把宝藏当成垃圾扔掉。而当我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做事情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总体的设计思路是:激发动力,化解阻力。

    什么意思呢?学过初中物理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物体要前进,必然需要动力,同时,在前进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阻力。如果动力大于阻力,物体就会持续前进,反之则停滞不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不过也是物体而已。所以,人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动力,也必然会遇到阻力。一个人,如果要持续前进,就必须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也要不断地克服阻力。

    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有八大动力需要父母去呵护和激发;同时有八大阻力,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去化解。

    八大动力包含三大天性——好奇、好胜、好玩;五大爱——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国家民族、爱生灵万物。天性是指孩子与生俱来基因中就有的,而爱是需要后天去培植的。打个比方来说,“天性”就是Windows 操作系统本身,而“爱”就后来安装的App程序。这两者只有高效协调起来,电脑的性能才能达到最佳。

    八大阻力,包含三个外部阻力——被限制、被打扰、被比较;五大恐惧——怕失去父母的爱,怕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怕父母的批评、父母吵架,怕失败。

    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原则就是高压线是绝对不能碰的碰了就要出问题,触电。同样培养孩子这样一件伟大而又极其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具体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遵守这些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再来谈具体的炒作方法和技巧才有价值意义,才能够很好的将孩子培养成人成才。否则很有可能干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闹剧。如果一旦违背这些原则和底线孩子必定会出问题。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平性和阶段性,这就导致我们在不同时期,德,智,体三个培养目标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培养的方法,必然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使用这些方法的原则和底线,永远都是不变的。必须要能够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比如说在我们人的一生当中,我们都要坚持忠诚的原则。某件事情上,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自己的家人,朋友的利益,必将为他人所唾弃。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三个必须要坚守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无条件的爱。这条原则是最至高无上的原则。也就是说,其他原则都可以没有,但是唯独这一条原则永远不可以缺失。在无条件的爱面前,一切方法和技巧都显得微不足道,都会黯然失色。但是,一谈起无条件的爱孩子,很多父母都容易错误的理解成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样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爱,而是溺爱。有的父母可能也会担心,无条件的爱,会不会把孩子宠坏了,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中心的毛病和其他许多不良习惯。

    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一生当中将他的六个孩子,分别培养成为全世界顶级大学的尖人才,他在《蔡笑晚教育家书》中这样写到:

    我们有六个孩子,前面五个是男孩子,我们就是想一个女儿才生了六个,所以女儿天西出生以后我们就把她看作掌上明珠,对她宠爱的程度绝对比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宠爱,但是正因为我们特别爱她……非但没有把她宠坏,反而成长得特别好,从小就有很好的行为习惯和读书的兴趣,并且把读书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情,四岁之前就已经学会100多首诗词和民谣,并且学会四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四岁时就强着要上学,后来我们送她去幼儿园读大班,但大班老师不收她,嫌她年令小只能读小班,她又不愿意读小班,最后我们找了一个小学校长要求试读,后来经测试终于进了这所小学,在小学里读得好好的,还成了优秀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 中学时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最终考取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由此可见,实际上,把孩子宠坏的,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和其他不良习惯的,不是无条件的爱造成的,而是错误的爱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它是一种没有功利,不求回报的爱,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孩子,关心孩子,在乎孩子的感受,不随便对孩子大吼大叫,更不会去随意指责谩骂殴打孩子。比如不论孩子表现的好,还是坏;不论孩子懂事,还是调皮;不论孩子健康还是残疾;不论孩子成绩好还是成绩差;不论孩子把事情做成了,还是把事情办砸了……我们都能一如既往,心平气和的爱孩子,体谅孩子,接纳孩子,在乎孩子的感受。这就像阳光雨露不会因为你是参天大树是有用之材,就对你照射的时间长一点,滋润的多一点。也不会因为你是杂草就对照射的时间短一点,滋润的时间少一点。阳光雨露是没有分别心的,而我们的父母爱孩子,却是有分别心的,孩子表现的好,父母就开心快乐,爱孩子就多一点;孩子表现的不好,父母就生气,不高兴,对孩子的爱就减少。这就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而是有条件的爱孩子。在此,举几个例子,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我国当代著名企业家、演说家、思想家,中国创业家联合会主席刘一秒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煮好后,她姐姐家的儿子在把饺子端上桌子的过程中,不小心将一大盘饺子掉在地上了。孩子脸马上红了,全家人的心似乎也一下子摔到地上了。沉默了极短的时间后,他的姐姐都什么话没说,伸手捡起一个饺子,放在嘴里边就吃了。他的姐夫看了后,同样什么话也没讲,顺手捡起一个放在嘴里,也跟着吃了。全家人没有一个人责备、批评孩子。听到这个故事后,我就在想:父母的这一举动,对这孩子的内心到底该有多么大的冲击啊。我想,应该至少不亚于一场八级地震吧。这孩子以后做事情能不认真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董进宇,在他的书中也写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女儿三岁的时候,他花了38块钱给自己买了一件粉色的衬衣。这件衬衣的价钱相当于他当时一个月工资的1/5,因为他当时的月工资也就200多块钱。等他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却发现衣服上被剪了个窟窿,他观察了片刻后,发现原来是女儿刚刚用剪刀剪的。面对这种情景,我们很多父母很有可能是大发雷霆,轻则骂一顿孩子,重则可能会打孩子。但是,董进宇教授却没有这样做。他平静的对女儿说:“你怎么把衣服剪了呢?”女儿说:“我试试剪子快不快。”董进宇教授又接着说:“你试了怎么样,快吗?”女儿又接着说:“快,你看剪了这么大一个窟窿。”董进宇教授没有批评孩子,只是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大人的衣服不能剪,你要剪,就拿碎布来剪就可以了。此事到此就这样结束了。董进宇教授在文章中继续写道:“对于我来说,当时38元买一件衣服和今天380元买的衣服是一样的。她已经剪完了,并且孩子不是故意毁坏的,你要是打,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全没了。”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当之无愧的家庭教育专家!

    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母亲之一孙闻鸿,也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二儿子在读初二的时候,有一次和一帮调皮的孩子,将一栋公寓楼的玻璃,全部用石头打碎了,老板气势汹汹的找来后,其他孩子都拒不承认,都说是他的儿子指使的。老板便将矛头直指他的二儿子,要求赔2000元。儿子没办法,就回去找母亲来解决问题。孙闻鸿来了以后没有打骂孩子,而是立即和老板协商如何解决问题,最终赔了1000块钱了事。而当时她家一年的收入也差不多只有1000块钱。事情处理完以后,晚上母子两个坐在一起,又聊起这件事情。孙闻鸿依然没有责骂孩子呢,聊了很多之后,她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只要他真的从这件事情当中吸取了教训,这1000块钱也就掏得值。孩子当时就被母亲感动的痛哭流涕,保证以后绝不干这样的事情。事实上,从此以后,他的二儿子确实再也没有干过这样调皮捣蛋的事情,成绩一路直上,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在这里有必要再交代一下故事的背景。孙闻鸿,1959年出生于上海,出生不久就被父母抛弃,由政府的福利院送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被养父母收养。由于是女孩,从小不受养母喜爱,受到很多虐待;1982年,远嫁到安徽农村后,丈夫因为贩毒,先是被判入狱数年,继而酗酒成疯,最后撒手人圜……即便经历了如此不幸的人生,她却最终两个儿子分别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以后,内心深深的被震撼了:这才是一个真正无条件爱孩子的母亲啊!一个坚强的女人!一个伟大的母亲!

    而反过来,再反省我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言行,我感到深深的耻辱。以上面的事情为例,如果换作是我,我肯定是无法心平气和的去处理这件事情的。就在前不久四岁多的女儿在玩我的手机的时候,无意中用微信红包,买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不需要的东西,所用的钱也不过只有八块钱。我当时多少还是有点老火的。幸亏,在妻子的提醒下,才忍住没有发火。对比之下,我觉得自己简直弱爆了。我距离一个真正的好父亲,还差的很远很远。也是在前不久,我和妻子带女儿出去骑自行车玩。在路边上遇到了洒水车,眼看洒水车就要过来了,我连忙喊孩子躲到广告牌后面去。但是,由于孩子太小,没办法快速将自行车推上路沿。作为父亲,我没有心平气和的去帮孩子一把,而是拎起孩子的胳膊和自行车,把孩子拽到了广告牌的后边,心里还在想着,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洒水车过去以后,我看到孩子用她的另一只手,轻轻的揉她的胳膊。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像我这样的人,真不配做一个父亲。和野兽有什么差别呢?甚至还不如野兽!!!当母兽看到自己的孩子,遭到掠食者威胁的时候,它会用自己的嘴轻轻的叼着自己的孩子,把它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人,却如此的粗暴野蛮!我的心开始滴血……

    现实中,很多时候,父母们往往都会根据孩子的表现,来决定爱或者不爱孩子。比如,孩子表现好,成绩优秀,懂礼貌,按时完成作业,听大人的话,父母就很开心,大加鼓励,表扬,赞美。而当孩子稍微表现出一点不认真,成绩下降,见人没有打招呼,贪玩,无意中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不听大人的话……父母的脸上就马上乌云密布,大发雷霆甚至打孩子。这样的父母本质上,完全是把孩子当成宠物,或者当成了奴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在人格上,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孩子就像玩偶一样被父母玩弄于鼓掌之中。这,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而是有条件的爱孩子。我们都知道,玻璃杯一会儿100°一会儿零下20°,玻璃杯,最终会炸裂的。同样的,孩子表现好,你就爱;表现不好,你就不爱。孩子的心也会像玻璃一样会碎掉的。而事实上,孩子的心灵就像玻璃一样,是非常脆弱的。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温顺的像一只绵羊,任人宰割,奴性十足。要么像一头愤怒的公牛,随时随地都可能将他的怒火烧向他人,最终很有可能引火自焚。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就有痛彻心扉的记忆。有一件很小的事情,我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大概是在我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母亲煮完饭以后让我来吃饭,我动作慢了一点。母亲便发作起来了,当时他正在洗脸顺手就用湿毛巾狠狠的在我的脸上抽了我几下。无论我怎么强忍但是疼痛的眼泪屈辱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这件事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是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想起来。我的父母前后养过三个孩子,有两个都要夭折了作为他们的独生子不能说他们是不爱我的。但是他们这种错误的爱,打骂的教育方式让我从小都生活在恐惧之中。陷入了无限的自卑当中。由于从小生活在恐惧和自卑当中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还会尿床,我的脾气到现在也非常暴躁。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人际交往当中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很多时候不敢勇敢的争取自己该得的利益自己的立场也很不坚定,很多时候明明是自己对的,我也分得清是非善恶,但是,就是不敢据理力争。我还发现自己有轻微的社交恐惧症,很多时候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边看书,也不愿意参加单位或朋友的聚会,除了觉得浪费时间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交场合,我往往觉得无所适从,很不自在。童年的这些经历在我的脑海里到底留下了多大的阴影,由此可见一斑。毕业以后自学了一些中医知识以后,比如中医里面讲,恐伤肾,怒伤肝……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

    后来我在追溯到母亲的童年生活的时候。理所当然没有丝毫意外的发现了母亲小时候也生活在外公暴君似的管教之下。一方面我为母亲感到难过。也慢慢的原谅母亲对我错误的教育方式方法,毕竟那很可能是在她的世界里她所知道的,唯一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这又促使我还在很小的时候,大概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以后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可是,即便如此,当我身为人父以后,虽然在思想上我已经觉醒。可是很多时候似乎是出于本能似的,不受控制的对自己的孩子,依然非常粗暴非常没有耐心,在无条件的爱孩子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妻子,她对孩子的耐心远远超过了我。她很少很少对孩子发火,只有在孩子极端顽皮的时候她才会对孩子大吼大叫。但都是虚张声势。这又让我对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产生了兴趣,我想验证一下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她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在和妻子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岳父,从小就非常疼爱她,从来没有打过她,甚至连严厉的斥责都没有。小时候,她的身体非常不好,有几次都差点死掉,是他的父亲,想尽一切办法把她从死神手中拽了回来,后来还想办法让她读书。但是她的母亲,也就是我的岳母,对她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我的妻子是超生的,她出生后我的岳父因此丢掉了村公所的职务,岳母由此一直迁怒于她,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妻子从小受到母亲很多的打骂,甚至在我看来,还有一点虐待的成分。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妻子有的时候脾气也比较火爆,她在上初中的时候,竟然和老师打过架!但她比我幸运的是,她有一个无条件的深爱着她的父亲,使她不至于像我那么极端暴躁没有耐心。岳父在妻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距离今已经有将近20年了,但是每当回忆起他的父亲,她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思念。有时清明节和年底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回老家的高山上为父亲上坟,她还会自责很长一段时间。

    在世界级的伟人当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那些从小在父母无限的、无条件的爱包围中长大的伟人,他们的个性一般都是非常温和的,做事情不会走极端。他们的一生都是非常幸福快乐开心的,比如歌德,卡尔威特,爱迪生,老舍,胡适……他们不仅性格平和,而且常非常长寿。相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有许多伟人在父母不是特别恰当的教育方式下,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但是他们的一生并不快乐幸福,甚至还很痛苦,比如贝多芬、马丁路德、尼采、傅雷、海瑞……他们大多性格刚烈,脾气非常火爆,甚至还有些偏执,大多数寿命都不算太长。

    例如,歌德和贝多芬。这两个人都是同时代的伟大天才,两人互相仰慕已久。但是两人唯一的一次见面,却不欢而散。1812年歌德63岁,贝多芬42岁。两人相约在波希米的浴场托帕列兹散步,返回的路上遇到了皇族。歌德立即毕恭毕敬的站在大路一旁,贝多芬劝了许多话,歌德也不肯再走一步。于是贝多芬被激怒了,他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气冲冲的,向皇族最密集的人丛中撞去。太子看见贝多芬后忙向他脱帽,皇后也向他打招呼。从人群中出来以后,贝多芬看到歌德依然弯着腰站在路边,帽子拿在手里。看到这一切,贝多芬狠狠的教训了歌德一顿,扬长而去。两人就这样不欢而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歌德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贝多芬不幸是一个倔强至极的人。他认为世界可恶,无疑是对的。但这并不能使世界对他和对旁人变得愉快些。我们应当原谅他,替他惋惜,因为他是聋子。”

    看完这个典故以后,我特意查阅了相关的传记资料,想了解一下两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背景。如我所料,歌德小时候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歌德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的父亲曾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为了培养好唯一的孩子,歌德的父亲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儿子,比如在散步的时候,父亲会耐心的把很多知识尽量的讲给小歌德,尤其是童谣和简单的诗歌。这些有韵脚的、容易记住和理解的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小歌德的词汇和知识,还可以陶冶他的情操,促进他智商和情商的发展。歌德的母亲,也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她总是抱着歌德,充满爱意的绘声绘色的给歌德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歌德也常常听得如痴如醉。由于歌德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逝世时,享年84岁。而贝多芬就没有这么幸运呢。贝多芬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情。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位宫廷乐是一生嗜酒如命,脾气暴躁,经常对她和母亲实施家暴。在贝多芬只有几岁的时候?父亲,就有强迫他练习繁重的琴艺,而且常常在三更半夜醉酒回家后把贝多芬从床上拖起来练琴。八岁时,贝多芬便被父亲拉着沿莱茵河卖艺。11岁时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他的母亲在1787年逝世后。父亲更是几乎每晚都烂醉归来身为长子的贝多芬从这时起便挑起来养家的重担抚养两个弟弟。音乐创作方面贝多芬在25岁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却变得越来越孤僻,常常离群索居。尤其是换上耳病以后,他更加痛苦不堪,甚至写下遗书,准备自杀。战胜病魔,以后他在音乐上。音乐创作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她的生活却变得越来越落魄。晚年的贝多芬老是头发散乱,披着一件旧大衣。大衣袋子里塞满发臭的毛巾,眼镜等物品。1827年贝多芬与世长辞享年只有57岁。

    在如同时代的两位中国名人傅雷和胡适。他们两位的共同特点是:都是由寡母抚养成才的杰出人物。但是两人的性格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傅雷一生性格孤傲,留学归国后由于总是难以与人共事,而最终选择了闭门译书的职业。而胡适则不同,他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交场上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回顾两人的教育史以后也不难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原来傅雷三岁多的时候,父亲就冤死在狱中。接着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夭折。一年之中六口之家竟然连失四人,平日其乐融融的一家,最后只凄惨的剩下孤儿寡母。面对如此巨大的不幸,坚强的母亲,勇敢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于是她的所有的心血和希望都浇注在傅雷身上。在私塾授课时,母亲常常陪坐在一边,到了晚上便督促孩子背诵,不许有丝毫的懈怠。一次傅雷夜里学习分神,母亲便把铜板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将它贴到傅雷的肚脐眼上,一滴一滴的蜡烛油流淌到身上,傅雷被烫的一个劲的直喊救命。还有一次,傅雷因偷吃祭奠父亲的贡品,母亲知道后,恨铁不成钢,拿起绳子,想一死了之,所幸被别人劝住。傅母常对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孩子,倘若不能把他管教好,将来成为废物,那我还有什么指望呢?”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傅雷最终确实成才了,同时也必然会使他的性格刚烈偏执,甚至还有点孤僻

    而胡适则不同了。尽管胡适也是有寡母养大,但是他母亲的内心却非常平和,没有太多的焦虑。原来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政府的高级官员,两位前妻都死于战乱,留下三子四女。胡传48岁时,回老家找到了年方17的冯顺弟为填房,婚后老夫少妻,恩爱如漆。胡传甚至还抽出专门时间教她和胡适认字,可惜不到六年便客死他乡。胡母尽管成了寡妇,但家庭生计却不用自己操心,因为胡适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已分别在汉口、上海经商了,家里的田产也由人佃耕,她付给塾师的学费高于别家几倍。作为一个三品夫人,在这穷乡僻壤的地位就是连县太爷也得敬畏三分,因此,除了怀念丈夫教育胡适外,其他的事情不用她操心。胡母的心态应该是极为平静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胡适一生的心态为什么那么平和,也就不难解释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来培养孩子之2?(How)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id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