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知乎一篇7万+赞的文章,思绪万千久久回荡无法消停,早早被社会教育过,人是分等级的,甚至分为“三六九等”,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如城里人乡下人,身边的人累死累活也努力在城市挣扎下去,为了孩子的优质教育为了孩子的眼界见识,当然作为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重走自己上学的路。提到眼界见识,相信多数人脑子里概念是浆糊的,曾以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说得对,在实际当中然并卵,这就像看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仅仅是因为没有运用于实际吗?要提高眼界见识必须靠自己,这个世上不会有人告诉你路具体怎么走,非常奇怪地球上几十亿人居然没有路是相同的,我想其中的内因来自于时代的进步和时间的唯一性和时光无法倒流。归根到底,终究是环境的不同造就世界的多样性,而且注意是动态的变化的环境,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动亦或被动改变环境,使其美好亦或安逸。
一开头说人分“三六九等”是从地位、阶级、环境等表象上区分,但是你知道吗,从根本上来说,人的认知人的思维人的理解,也是分了等级层次。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我们思考提升眼界提高见识非常有帮助。无论平时与他人交谈亦或看文章读书读报,都需要我们从中提炼出新观念新思想新认知为我们所用。
金字塔-环境
下面就一一对理解金字塔进行自我理解与分析。金字塔底层是——环境,对于环境的定义不言而喻,大到上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和,亦或电视剧《天道》提及的“文化属性”总和;小到自身与周遭的一切联系。这里从一个角度切入谈谈我对环境的狭隘理解,把环境分为3种:
自己以为的环境;
别人以为的环境;
真实面貌的环境。
然后再拿3个关键词来理解上面的3种环境,这3个关键词是——抱怨、压力和改变。
抱怨环境
当今浮躁的社会我们耳边总会有抱怨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上总听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是运气的问题等等,都是自己命不好,也会这样哀叹不绝。是的,毫不避讳地说我自己抱怨过工作也抱怨过家庭,对公司的传统体制和抠门待遇,在不适应阶段时常抱怨一两句,对每天加班甚至通宵也经常倾述埋怨;对自己的家庭也时有抱怨,对父母常年在老家“养老”的现象总犯嘀咕,父亲空有一门好手艺和空有一张嘴巴,却像似一个哑巴不爱说话,常年被人“欺负”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母亲是不知轻重不知世故,酷爱洗衣服,好像天塌下来了也要第一时间把两桶衣服挑担到河边洗完,一日之计在于洗衣服……在家里对于父母亲这两个明显特征点,我总会抱怨显得不耐烦,也是我的情绪引爆点。
家家有本难忘的经,相信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但有没有感同身受过也许我在抱怨的时候正有人在羡慕我有完整的家庭我有健康的父母我有一个家可回,当我在抱怨我以为不好的家庭环境时候,正有人羡慕他以为的家庭环境。其次,当我在抱怨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又通宵的时候,正有邻居羡慕我父母生一个好的儿子考了好大学有着一份高新工作。所以我以为的环境跟别人以为的环境截然不同,此刻我抱怨的环境是当下的是我自己的,别人羡慕的环境是过去时的是别人的,但真实面貌呢?是不是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经历过才知道呢?
那有没有真实面貌的环境,既是自己以为的环境也是别人以为的环境,不存在差异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也许有,比如我们听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压力环境
在我身边比惨自嘲现象十有八九发生,当今社会除了浮躁抱怨还有压力、压力和压力。压力来源于哪?来源于竞争比较,来源于家庭父母,来源于岁月不饶人……对于压力,不得不承认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而且所承受的能力也不一样,以及所处的压力环境也会不一样;也就是我以为的压力环境和别人以为的环境绝对不一样,当然也和真实环境会有出入。下面举一个我和我朋友的例子:
我眼下的压力来自于“岁月”,时间不等人岁月不饶人,若在三十之前还没找到方向和为之打拼的事业的话,会觉得一事无成一辈子碌碌无为过着罢了。因此,在工作上即便加班加点又通宵,也要保持高强度高负荷工作,注意力聚焦在“挣钱的快乐”上面,逼自己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忙碌拼搏起来,不要停不要歇,因为你身边的同事俨然从80后变90后再变95后,再不努力就被淘汰了!
我朋友的压力来自于“家庭”,父亲年过六十做点小工小活,母亲有病在身不能工作,弟弟得了尿毒症做了手术需要费用,而我朋友自己刚毕业出来工作不久就背负着重重的“壳”,且不说攒钱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每个月工资一到手还没捂热就要往家里打钱,然后交房租后所剩无几,基本月光还要靠花呗借呗维持生活。但是这些压力我朋友跟我们说得轻描淡写,脸上总泛起笑容,一张小嘴显露出一排整齐皎洁的牙齿,总会感染身边人总会给别人带来快乐。
所以对我朋友的压力环境以为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的,或许是无暇顾及无法设身处地为她着想,结果她承受不了压力差点想不开,她还半开玩笑地说“人做出想不开的行为时脑袋是空白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至此对于压力环境,可以知晓自己以为的和别人以为的全然不一样,感知力度不一样,熟悉程度也不一样;另外自己以为的压力环境会产生“当局者迷”的现象,容易放大自己背负的压力,想的太多。与此同时,必须承认压力环境下,自己以为的环境和别人以为的环境,和真实客观环境之间有种扭曲关系,别人(局外者)以为的就是那么一回事,自己(当局者)以为的往往将很多事串联和叠加,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兼听则明”。
改变环境
当我们在压力之下会努力着改变当下的环境让自己减负或过得安稳,况且人不仅会在压力下求改变,还有欲望驱动,还有时间精力支撑,一旦有了想改变的心,就到了理解层次金字塔的第二层。这里先说改变的起点,对于改变很多人会问有那么难?当然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想得通理得清,简单在于“去改变就是了”,难点在于“万一改变没成呢”,前者从脚下出发,后者从结果出发。这儿谈谈个人对于改变难的3点看法,同时也是我经历过的思想做过斗争的浅薄之见。
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主观就很难被改变
改变一个人很难,特别是有了主观意识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就不要抱任何希望去改变一个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影响一个人。最近在我身上和在我朋友她身上体会深刻。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听从别人的建议,即便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或者身边的牛人,即便是优秀的人教你怎么优秀,也不可能让自己立马改变,但会被一点一滴影响到以至于产生质变,落实行动上面。而我朋友也是一个很倔不听劝的人,即便身边亲友说了无数次依旧是做最真实的自己,做纯粹的自己;我还半开玩笑说“倘若你没有读大学会好一点,比现在的状态好”,因为不会想太多,而会从实际问题出发。
人一旦到了一定阶段也很难被改变
再者是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也很难被改变,这个估计得到大多数认可。远的不说就说我父母,让他们改变简直比登天还难,让父亲多说几句话声音放大一点,让母亲不要一大早上就是洗衣服,这是不可能的事,到了他们的年纪,无法作出改变,更别要求他们走出乡村在外打工了。另外想一想身边的朋友上有老下有小,即便到了金三银四也不敢轻易动轻易跳。这就是人到一定阶段很难被改变的现象,同时可以透过现象分析,到了一定阶段很难被改变在于很难接受新鲜东西,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学习成本亦或适应成本相对比较高,从中得到的乐趣未必比不动不改变的要好。
人一旦深陷“困境”也很难改变
对于人一旦深陷困境也很难作出改变,体会并不那么深,但如果换作流行说法“人设崩塌”后重塑形象来说,就显得很难改变。自己还没到人设崩塌的境遇,无法感同身受,但是对于困境的定义人人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职场的迷茫与方向,是毕业学子的困境;比如瓶颈期与天花板,是职场老鸟的困境;比如换一座城生活,是念旧人的困境。所以经历过的或正经历的人应该可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人一旦陷入困境也很难改变,必然经历过思想斗争与挣扎。
说环境真可谓意犹未尽,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东西,常说要了解自己其实要了解当下身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关系,再追问为什么要了解自己,是要对自己的潜力开发做评估,是要对自己的未来做计划,是要对自己的目标做努力。而当我们立足当下,憧憬明天的时候则是我们要出发行动的时候,此时我们来看看金字塔第二层——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光说不练假把式的人,说别人条条是道一旦落实自身就不知怎么办的人,可以称之为“口中的圣人,行动的侏儒“。这儿我们根据金字塔主线,谈谈如何从抱怨和压力的环境中行动起来,以此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根据我过往的经验角度,把行为层延展为3类行为:
试错性的行为
有序性的行为
有意义的行为
而每一类行为都会有行为的开始、行为的过程和行为的结束。下面就一一对以上3类说道说道。
试错性的行为
试错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就避免不了作出试错性的行为。何为试错,因为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不知道做后的结果怎样,不知对与错带来什么影响。即使有前人栽树后人也要去栽树,前人铺路后人也会去开辟新的道路,因为有的树必须亲手栽才知适不适合,因为有的路只有经历了才知该不该回头。对于我而言,从高考独自出远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不断在试错,等同于一路过来是在试错中成长,记忆中的节点有高考、就业和转型等等。关于试错是一直存在的,只要没有安放躁动的心;而且请注意试错的成本与痛苦,试错就是付出,付出是有代价的。这几年的连续试错渐渐地感知不能再有大的变动,因为成本越来越高精力越来越分散。
有序性的行为
除了试错性的行为,我们还要有有序性的行为,意思就是有那么一两件事情一直坚持着做下去,可以是健身美食可以是阅读写作亦或是码代码,这完全是非功利性行为。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样,倘若体会过迷茫、空虚和恐慌,就应该知道有一件持续做下去的事情是多么幸福多么充实的事。还是以自己举例,每天英语阅读打卡,每周写文章,这两件事已经持续三年了,就跟每天刷牙一样养成了习惯。
另外则是经常看到人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做事情“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说得多做得少……”探究其原因总体上是高估自己眼高手低。乐观地想迈出第一步总比思前顾后强,等于试错了但无法有序进行无法持续坚持,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所以总结出的教训是不要夸海口不切实际要从定小目标脚下开始,比如一日只做好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以小变大。每日的坚持有序行为,是对自己一种修炼,也是自律的一种表现。
有意义的行为
既然要去试错,既然要做持续性,肯定是为了有意义,为了更好而付出行动。事实上偏偏很多是不知为什么去做,而是趋之若鹜盲目是从。李笑来老师告诉我们他做一件事情从来不需要坚持,在他看来坚持是个伪命题,做事需要坚持往往蕴含被逼无奈,而他却是乐在其中全神贯注,因为他做一件事会赋予一定的意义,当赋予了意义,做事的态度和眼界就会完全不一样。其次还可以再具象一点,给意义加上修饰词,如具有里程碑意义,如量变到质变的意义,如重获新生的意义等等,假想人的一生要怎么过的才有意义,这么大的话题极少数人去想,混迹社会的底层人民早已被生活压弯了腰,只关注于眼前的变化在乎身边的冷暖温饱,所以别说人生的意义何在,若问三年五年的目标是什么,估计没有人回答出来,也根本不去想这么虚无缥缈的问题,潜意识里早就埋下这种安慰话“3年后谁会想得到呢”。此时脑子里已经会条件反射要用一句话怼回去,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所说:“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金字塔-能力
因此你看关于金字塔的行为层,不同的人感知力就不一样,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和感慨不一样,我从中千思万绪回首过往发觉原来行为有这么几个层次,跟随着人的认知有关及成长路程微观感知有关。行为层告一段落,再来东拉西扯说一说金字塔第三层——能力。
能力脱离不了环境和行为,也同样在环境层和行为层基础上积累形成的。对于能力的概念,也经历过几次深思拷问,什么是能力,好像一贯秉持着“技多不压身”,多学技能会几门技能,就是能力的表现,对,有时脑子里就把能力与会划上等号
能力=会
你会这个会那个就是能力突出显得非常优秀,但是呢浮躁的社会让人急功近利,现实情况更多人是纸上谈兵,比如程序员的简历上面写着精通那个精通这个,要是真精通的话干嘛用简历求职,早就有猎头来挖人或者朋友介绍吧,所谓的精通无非是这个会一点那个也会一点,这就是对精通的概念不清晰对能力的概念不清晰。曾经以为会什么就是一种能力,停留在表层认知上面,小时候也是这么被教育的,会唱歌会写字会玩游戏会读书会各种各样,对会很多东西的人非常崇拜;长大后才慢慢纠错认知偏差,会并不是一种能力,准确地说,会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不具备稳定持有的能力,一旦有段时间不碰不熟悉了就立马变成“不会”了,这门所谓会的技能“突然间没了”,是不是很奇怪,因为我自己经历过从不会到会了再到生疏不会的过程,期间没有认真反思过,现在一反思跟好奇心和爱学习有关系,重点在于忽视了时间和生活,为何说忽视了时间和生活,因为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耗费了时间精力,其结果换不回生活的改善,只是纯粹为了学习的快感或者是精神享受,这就是书生气息太重,俗称“书呆子”,就如同清华朋友所说,研究宇宙物理学,即便知道了宇宙暗物质黑洞理论光粒二象性,有什么屁用,能给生活带来什么好处,穷其一生学习也未必做得了物理学教授、专家或者拿诺贝尔奖,因为生活上物质匮乏限制了高雅必须认清现实,所以我朋友想明白务实一点出国留学转学计算机专业。所以会已经不能表达能力的概念了,出入职场后慢慢体会到解决问题才是能力的表现,也算对能力进行认知升级
能力=解决问题
能力常跟学习挂钩,先来说学习,你知道怎么学习吗?关于学习的概念来自于李笑来老师授业解惑,学习并不是浮于表面学习,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回荡后就“飘走了”,好似阅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番感悟后就没有下文了,没有然后了,所以这种学习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来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或是说是信号。关于学习要先学会学习再去学习,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学以教之学以分享……重点不在于学而在于习得,如何评估自己已习得之,就是要输出要分享要实践,有一句话是这么说:教是最好的学。
当我们知道学以致用时就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远了,当我们有持续坚韧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把我们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上,落实在行动上,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以此解决问题。接下来从解决问题谈谈该怎么解决自身碰到的问题,要明白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一定有人曾经遇到过,或许已经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多请教多搜索甚至不耻下问,这儿关于问又可以聊很多,简而言之问之前不要做伸手党,先在脑子里思考一会其次利用搜索引擎再是请教别人。当问题困住自己了,切忌不要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前行,甚至扬言造轮子,不知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挺有深度的):也许自己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
比如工作当中,碰到的问题网上一搜就有相同相似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然还有我在写的代码去github社区一对比会觉得自己写的low,所以工作中经常现在巨人的肩膀上,习得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编写更高质量的代码,然后不仅提升了编码能力还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其实啊,对于解决问题,除了学习能力,忘了重要一环,会使用工具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比如我们的交通工具,总比用自身的双脚走路来得更快吧,开车的比骑自行车的快,关于工具的高低之分不是要说的重点。回顾自己的工作,说真心话和技工没啥区别,会使用编辑器的工具会上网搜索会使用框架会按照前人的成果现成的代码思考问题,你也可以做一枚程序员。
所以当你既有「行为层」的勤奋努力,又有「能力层」解决问题的方法套路时,无论做人做事无论工作生活,遇到问题一般难不倒你了,因为可以放心地说你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
当然了,至于解决问题的问题又可以细分为轻重缓急,这就和你的价值观有关联,和我们即将说的BVR层有关系。好,这里我摘录一段话:
「能力」这个理解层次,是我们「意识」能想到的最高层次了。再往上走,就要进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区域,内容会变得比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层面,所以可能会比较难理解。
那什么问题,是你有「能力」也解决不了的呢?就是你选择错了问题。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选择错了问题,你那优秀的「能力」和「行动力」只会让你越走越远。
以上一段话有一个关键词——「选择」脑子里立马翻出一句话“方向大于努力”,选错方向就选错了赛道。如果说「能力层」是做解答题的能力,「BVR层」就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更重要,什么可以忽略不管?
金字塔-BVR什么是BVR?
B(Believe)
:信念,你相信什么是对的?
你相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大了说可以是世界观,从小了说就是一个个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喜欢看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和书籍,因为他在帮我理清楚一个又一个概念,对原本的世界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帮我构筑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观。
V(Value)
:价值观,你认为A和B哪个更重要?
人生的不同是因为一次次选择的不同,那我们依靠什么来做选择的呢?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内心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概念都会有一定的价值衡量。东西不同,价值就会有高低,每个人衡量的标准也不一样。最终我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排序,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你可以比喻为“心中的一杆秤”,觉得哪个重要就往哪边倾斜。比如换工作你更看重薪资待遇还是更看重机遇机会;比如晚上睡觉你更看重刷抖音朋友圈放松还是更看重阅读学习;比如做事情你更愿意先做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亦或者吃东西更愿意先吃好的还是先吃不好的……从小事方方面面的选择就反映了你的价值观,用我常记住的一个成语形容是“格物致知”
想一想为什么部分人有选择困难症?在生活方面自己也常有的现象,剖析一下是因为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没有衡量的标准,因此就不知道哪个更有好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R(Rule)
:规则,做人做事的原则。
正如公司有公司的规章制度,个人有个人的准则,这些规则是怎么来的?就是来自于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我的一条行为准则是「专注」,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之所以有这一条行为准则是来自于我的一个醒悟,因为浮躁过动摇过贪婪过才懂得专注的可贵。不再想拥有更多而且去粗取精,抵住诱惑专注眼下所要做的事。
比如很多人都有的一条行为准则「靠谱」,背后其实是源于两条价值观:「说道做到=诚信」而「诚信>一切」
所以很认同规则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你更高效的做出选择,不用每次都思考、讨论、互相权衡比较。
因此,前面提到「能力」层是让你把事情做对,让你把问题解决做的是解答题
,而「BVR」层则是帮你选择做对的事情,帮你理解问题的背后做的是选择题
。处在「BVR层」的人,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首先会先思考「哪个是最重要的问题?」、「除了我看到的这些问题,还有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没有看到的?」
有一个问题经常会问倒许多人,“你是谁?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时段,得到的答案大多数是不一样的,而且思考回答必须跟你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身份所担任的角色分不开的。这里我们进入理解层次的第五层——身份层。
当别人问我一年后的目标或者三年后的目标,我是思考了一会也答不出来,这就等同于问三年后的你是什么样的?答不出来的原因也很简单,从未真正想过并按照三年的期限规划执行,大部分日子得过且过看得到的只是眼前,所以对未来的概念不清晰,思考也就那么短视,不知道三年后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
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为谁,你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无法做出选择,你无法做出选择,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这儿不禁想起去年区块链风口上,曾以为机会来临就一头扎进去后并没有飞起来,接着是面临一次创业的机会也试着去感触,也并没有做起来,痛定思痛在于没有给自己定位好身份,你凭什么能力抓住区块链的机会,凭什么身份去创业,如果一没能力二没身份,其结果真的不可设想有说不清的累有说不清的压力。
当你想清楚自己要什么,通常身份定义就清楚了,离成功就近了一半距离;就不会通过试错走了弯路。
其次要明白角色和身份的区别,角色是被动的,是别人给你的;身份是主动的,是你自己想成为的。我感知到身份角色是主被动来自于“岁月不饶人”的考量,从同学到同事,从小刘到老刘等称呼被动变化;身份的主动也是「一事无成」倒逼自己努力起来去探寻。人的角色可以有很多,但身份认同只有一个,而要被认同的身份背后却对应着一套帮助他「能够更好的成为这个身份」的BVR体系。
虽然说还在为属于自己的身份在努力探索,但是对于「身份」这个层次,还是可以说道说道,毕竟“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们可以感知身边有身份的人是怎么样的,或者回想下名人传记里的大人物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他们的身份在一个领域里对应着「存在感知层」,通俗一点说是在刷新我们的认知即刷存在感。正如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直以证明自己不傻的形象努力生活,面对各种困境嘲讽勇敢面对一直奔跑;或如歌手努力唱片,演员努力拍电影,大V经常发微博一样刷存在感。这儿并没有贬义,是要谈刷存在感的好处在哪,为什么要刷存在感,我认为部分是为了获得身份认同,阿甘证明了其不傻的形象和努力生活的形象,歌手演员出作品除了挣钱也是要维系自己的身份。因此一向低调老实的我可以在我努力探寻身份的路上试一试刷一刷存在感,准确地说是给要达成的目标设置里程碑关卡,一旦达到实现了里程碑就可以刷「里程碑意义」的存在感,所以一定要为「身份」找到对应的「存在感知层」。
当你想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后,就应该围绕它配套相应的BVR,再构建你的能力圈,并做出相应的计划与行动,你就极大可能会成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金字塔-精神
要是可以达到第五层,已经是很满意的人生状态。不过最后还是看一看金字塔顶层也就是理解层次的最高层次「精神」。
精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人生使命」,你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你能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带来什么?这个世界会因为你而有什么不同?对于到达金字塔顶层的人比如“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乔布斯,唯有崇拜与敬仰。关于金字塔顶层的思考甚少,无法涉及太多,不过也可以从中提炼出两点,一是「利他」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二是使命感,做一件事背后的使命感。
至此对认知差异理解的不同层次和理解层次中的金字塔梳理了一遍,加深了理解和思考。当你处在低层次的时候,你的思维会被限制住,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处在「环境」层的人,经常抱怨而不自知,完全看不到上方还有「行为层」可以帮助自己改变现状;更看不到「能力层」里还有其他办法可以解决眼下的问题。所以需要对我们的人生做一次至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有效规划人生,从精神层开始往下规划:
私以为在理解层次的金字塔每层搭个梯子,提炼一下方便记忆亦或加深一点记忆:
环境 -> 行为的梯子 努力奋斗
行为 -> 能力的梯子 好学精进
能力 -> BVR的梯子 认知升级
BVR -> 身份的梯子 长远规划
身份 -> 精神的梯子 做好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