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我不再那么依赖父母了呢?尤其是对于我妈妈,几年前当老师那会儿,还基本隔三差五要跟妈妈打个电话,视个频。
大概是离开了教师岗位,投身于互联网的那一刻吧;大概是时常加班到凌晨,看着四处高楼依然灯火通明的时刻吧。原来,我的选择中也包含着牺牲了对父母陪伴的那一部分。
今日在成长社群中看到申姐和冬子姐的分享,不禁泪流满面,不禁意识到了自己对父母是多么的忽略,我几乎不会去主动联系问候父母,每次都让他们牵挂来找我。
冬子姐说,长大至少有两个标志:
一是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并且迫切地想要回报他们;
二是接受了父母的不完美,并且无条件地原谅他们。
按照这个标准,我可能还没有那么地成熟,但也渐渐在向这个方向靠拢了,去年双节(中秋+教师节)没有回老家,选择跟朋友们去舟山自驾游,也没提前跟父母打声招呼不回家,妈妈得知后很是生气,安抚了好一通。
于是渐渐的,过节也会首先考虑到父母,跟父母团聚是首要的,其次再是出行。最近一次的端午节,跟妈妈有了很多独处的时光,非常幸福。
第二点就是对于父母的态度,我们总是容易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最亲近的人,但随着逐渐长大,也会慢慢意识到那样做的不对,那是一种非常深重的自我谴责,谴责自己怎么用如此恶劣的态度对父母讲话,这种情绪会引导我去跟父母说道歉。
申姐说的让父母心安也是自己特别要注意的点,因为我也发现自己进场不注意。跟父母道别后,他们总会叮嘱到家了说一声,而自己却总是不记得,让他们牵挂。
这种感觉就像老公出差去国外,而我一路牵挂的感觉,时不时要问一下到了没,落地了没,应该是一样的吧~不让心爱的人记挂,也是一种熨帖的爱。
而看到冬子姐分享的这段话:“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用逝去的芳华换来了你的璀璨人生,而你的风华正茂换来的却是他们的风烛残年。”眼泪已经不争气地直淌了。
立马在三口之家微信群里发了消息,关心父母,我们聊的很开心,爸爸还发了自拍,被妈妈嘲笑丑,爸爸立马在我面前装委屈,于是妈妈改口说“老帅哥”,最后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哈哈大笑,甚是开心!(对了,我们三人都不在同一个城市工作)
原来,我就是一切的源头,我可以是那个引发欢声笑语的主动者,就像我小时引他们发笑一样,毕竟,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始终是他们最爱的小宝贝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