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后会无期》
零、无关本主题
前段时间有写文字的冲动,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文字的产出,有些朋友都怀疑我是否还存在。又计划写一篇新的关于读书感受,因为忙搁置至今。依稀记得大概四、五年前写过一篇关于看书的心得,看到的、心里想的一下倾涌而出,在wiki上写了数千字的感受。之前我还愿意在朋友圈晒晒读了哪本书,推荐书,渐渐地也无心这样做了,因为我想长期输入而无产出是无意义的,而且还有装有文化的嫌疑。快到而立,这些年看到的人、事、书,我想在思想上或觉悟上有点文字产出,于是,便写下此文。
壹、术与道
我尝试用我的世界观把书籍分成两类——术类与道类,这种归类逻辑源于我崇尚的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学。有术无道,至于术”,确实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看书一般只挑经典看,不管术类或道类。当然年轻时读过的鸡汤不在少数,那时候的盗版书摊、书店里的鸡汤远比现在朋友圈盛行,现在朋友圈也就当时鸡汤反复熬煮版,跟新媒体未诞生之前的鸡汤量相比不是一个级别。过年回家整理一下以前的书,看过的有《没有人能击败你》、《卡耐基语言训练》、《挑战自我》、《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当我写这些书名的时候已经不是少年的鸡血澎湃,现在甚至感到有点羞愧,震惊那些年我都喝了多少鸡汤!再整理才近八、九年读的书才有点入正道,书名不表。
我试过回想,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年对你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我尽力去索引。让我惊讶的是这些不包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激荡三十年》……之类的书。而是,
1.《每天进步一点点》(吴章鸿)
2.《Java夜未眠》
3.《程序员心理学》
4.《人月神话》
5.老雕那本(不好意思写书名)
于是,我的脑袋立即抛出这些关键字:正能量、八卦、跨界、思想叛逆,这也似乎也符合我对自己性格和行为的分析。人到而立,应有自知之明,术尚可学,得道难。
贰、倒因为果
生活中喜欢倒因为果的人太多,因为这也显得有先见之明,在我的翻译里实则马后炮。如有些人说周润发之所以有这样的辉煌是因为他的名字取得好,但他们没有看到周润发在从跑龙套开始付出的努力。又如私彩中,一些人喜欢把之前已有的内容解读一遍,最后解读到中奖结果——无论路径多绕。
我知道“倒因为果”的原理是在老雕那本书上看的,再早之前在天涯也看老雕大量产出,不过我认识的老雕就是一个网络写手。我也是近两年才知道冒出来“雕爷牛腩”的雕爷居然就是我早前所了解的老雕。老雕的那句——要拿着“批判的眼光”去听课、读书!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深深地影响着我看待我所看到的世界的所有,包括后来回去推翻老雕书里的理论。这就是他的奇妙之处,创造不断用批判、怀疑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方法,然后用此方法把后面的实践总结不断回头推翻之前的结论,甚至回去改进此方法。所以我一直认为用工具制造工具、用设计去设计是非常了不起,非常酷的事情。
叁、你知道的只是结果
你可能很奇怪,你天天游走于各种论坛、各种峰会,聆听各种大师激情澎湃地讲述大道理,分享各种干货,但你仍经营不好自己的家庭,经营不好自己的事业;你可能很奇怪,你看了大量的创业书籍,每天阅遍36Kr、虎嗅、创业家、xx商学院智库,但你仍然管理不好自己的公司,做不好手头上的事情;你可能很奇怪,你得到无数成功人士的熏陶,但你仍不成功。
或许我们知道的只是结果,我们听到,我们知道各种大道理,我们学到各种公式各种公理,但我们从来不关注原因,从来不关注思维过程,从来不关注思维形成的因由,于是,我们仍过不好我们的生活。恰如李敖所言: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部是别人的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读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可能是我们只看到结果,却从来不去体验过程,思考过程的形成,不问原因且从不怀疑那些已经是“结果”的“道理”。
网友评论